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10)
机构
(0)
政策
(3)
资讯
(124)
清单
(33)
资源
(6)
学术
(41)
百科
(0)
其他
(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胡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9月生,安徽省涡阳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子传说代表性传承人。老子传说讲述者。少时常听家人讲述涡阳县的风土人情、捻军起义以及老子的传说故事等,对当地民间故事兴趣浓厚。1984年,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有关太清宫和老子的传说故事。1989年至今先后参与编撰《涡阳城关镇志》《老子的故事》等。所编排的
豫剧
《老子颂》,获新加坡世界歌舞大奖赛“大金奖”。致力于弘扬和传播老子传说故事,培养传承人三名,多次走进当地中小学及参加地方宣传活动,为...
查看更多
王冠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19年9月生,2018年2月去世,河南省伊川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豫剧
代表性传承人。9岁入登封大金店、偃师曲家寨的科班习艺,初随父亲王中堂(著名琴师,师从豫西梆子戏琴师乔老八)习京胡及豫西梆子戏中的各类乐器,后专攻板胡。1951年起与常香玉长期合作,参与常派代表作的创演活动。演奏声音圆润、浑厚中含刚劲,弓法平稳中见俏头,指法谙熟灵活,包得严、跟得紧,快而不乱,随腔应变不乏委婉、细腻之趣,既热情奔放又挥洒自如。代表作有《花木兰...
查看更多
冯占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8月生,2019年2月去世,河南省阳武县(今属原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豫剧
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亲冯焕卿学戏,又先后师从吴治国、张子林等老艺人。1948年学黑头技艺,1953年改武生,1956年后兼做导演,执导并演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智取惯匪座山雕》《火焰山》《对花枪》等,挖掘整理《翠屏山》《关公挑袍》《单刀会》《洛阳桥》《头冀州》《花打朝》等十余部传统戏,掌握许多“外八脚”的传统技艺及多个行当特有的身、指、步、口...
查看更多
郝瑞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6年2月生,山东省泰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3年入泰安
豫剧
团,在泰安
豫剧
团改为山东梆子剧团后,改唱山东梆子并拜著名山东梆子演员宋玉山(艺名立楞)为师。唱腔音色优美,高昂明亮,念白吐字清晰流畅,行腔委婉;扮相大气,表演细腻,善于通过唱腔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内心情感。代表剧目有《春香传》《盘夫索夫》《秋江》《贺后骂殿》等。曾与梅兰芳、常香玉等名家交流表演技艺...
查看更多
苗文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5年1月生,河南省西平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豫剧
(桑派)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师承
豫剧
大师桑振君,主攻青衣、闺门旦,特点是扮相俊美、嗓音甜润清丽,继承了
豫剧
桑派艺术“字乖韵巧、委婉俏丽、百句不竭”的演唱风格。代表作有《打金枝》《对绣鞋》《桃花庵》《朝阳沟》等。整理录制了
豫剧
桑派的经典剧目和唱腔,同时还收徒传艺,先后收桑玉瑞等六名弟子传授
豫剧
桑派艺术。2001年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查看更多
李献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7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豫剧
代表性传承人。
豫剧
著名鼓师陈克玉第三代传人。鼓艺精湛,功底扎实。曾编著《
豫剧
锣鼓经》,对
豫剧
司鼓技艺和锣鼓经谱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在河南省戏曲学校担任十多届打击乐专业教师,培养了大批
豫剧
打击乐人才,学生毕业后分布在河南省
豫剧
一、二、三团,河南省曲剧团和多个市级剧团。
查看更多
叶吉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10月生,重庆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958年进入重庆市曲艺团,1960年师从李德元学习四川扬琴。潜心钻研川渝两地扬琴名家唱腔,借鉴京剧、
豫剧
、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精髓,一人可多角色变声演唱,男腔刚,女腔柔,表演细腻、声情并茂,丰富了四川扬琴的花腔演唱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2002年,参演的《雾都明灯》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2007年,参演的《月光下的水仙》获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
查看更多
“大
豫剧
”的嬗变与梦想——关于
豫剧
的调查报告
2018.11.23
调研
内容提要:目前
豫剧
遍布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13个省市,有专业院团162个,民营院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达10万之众,关注
豫剧
的人数超过3.5亿,是全国最大的剧种。
豫剧
通过打造精品剧目,培养优秀人才,参与跨文化交流,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全国
豫剧
大交流、大合作机制,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全国和世界。 关键词:
豫剧
嬗变 交流 世界
豫剧
是河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产生...
查看更多
“菠林喇叭”的激活策略研究
2018.11.23
调研
【内容提要】“周家班”是中国民间鼓吹乐的代表,其所传承的“菠林喇叭”艺术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文章通过 “周家班”对“菠林喇叭”的保护与传承实践调研查究,揭示出“周家班”激活“菠林喇叭”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及文化自信的策略与步骤,同时也对“周家班”传承“菠林喇叭”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困境提出思考。 【关键词】周家班 菠林喇叭 艺术价值 人文价值 文化自信 图1 周家...
查看更多
传播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式
2018.12.10
论坛
西藏自治区折子戏专场在昆山演出 历史应当会记得2018年那一场规模空前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的120个剧种156个剧目竞相绽放独异风采。丝竹管弦、铜琶铁板,共同演奏中国百戏的交响。三年时间,全国现存348个剧种将先后登场。而举办方建立中国戏曲博物馆的设想更是令人赞叹,令人心向往之。六百年前的昆曲,如今的百戏,贯穿的是一条显见的戏曲文脉。当地百姓兴致勃勃涌向剧场,津津有味地品赏来自天南地北的剧种。即使由于地域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可能听不懂唱词...
查看更多
1
7
8
9
10
11
2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