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一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10)
机构
(0)
政策
(3)
资讯
(124)
清单
(33)
资源
(6)
学术
(41)
百科
(0)
其他
(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唢呐艺术(上党乐户班社)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壶关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
查看更多
豫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豫剧
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
豫剧
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豫剧
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查看更多
豫剧
(桑派)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邯郸市
豫剧
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在豫西山区还有“靠山吼”的别称。清代乾隆年间,它已成为河南极具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豫剧
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流传,河北邯郸是其重要的流行地区之一。
豫剧
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传统剧目近千种,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斩子》、《牧羊卷》、《刘全进瓜》、《抱琵琶》、《铡郭槐》、《红...
查看更多
宛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内乡县 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铡美案》、《下陈州》、《桃花庵...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
豫剧
相同,艺术风格则比
豫剧
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统...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延津县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
豫剧
相同,艺术风格则比
豫剧
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县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
豫剧
相同,艺术风格则比
豫剧
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
查看更多
四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金乡县 淮北花鼓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清代花鼓戏屡遭禁演,为了生存,艺人们将之易名为“文明花鼓”、“花鼓叮当”。后又以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评剧、
豫剧
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形成“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又改称“四平调”。淮北花鼓由此演变成四平调,结束了地摊演唱生涯,搬上舞台演出。四平调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演出时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
查看更多
四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成武县 淮北花鼓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清代花鼓戏屡遭禁演,为了生存,艺人们将之易名为“文明花鼓”、“花鼓叮当”。后又以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评剧、
豫剧
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形成“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又改称“四平调”。淮北花鼓由此演变成四平调,结束了地摊演唱生涯,搬上舞台演出。四平调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演出时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
查看更多
四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平调是以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的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评剧、
豫剧
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而形成的传统戏剧形式,原称“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又改称“四平调”。其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演出时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砀山四平调是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由“砀山花鼓”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明清时期,砀山县境内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艺人迫于生计,腰间挂小鼓载歌载舞唱地方小调...
查看更多
1
8
9
10
11
12
2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