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9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十六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372)
机构
(2)
政策
(119)
资讯
(2410)
清单
(149)
资源
(140)
学术
(1406)
百科
(0)
其他
(1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七夕:情人节?女儿节?
2017.08.28
论坛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故事哀婉又动人,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为此留下诗篇“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中国古代盛大的七夕节,从形成到近代一直是女性追求浪漫、表达美好愿望、实现美好诉求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以“乞巧”为主要诉求的七夕节...
查看更多
依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08.25
论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如何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法治环境,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是文化法治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司法案例对于推进法治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案...
查看更多
戏曲进校园的三个“密不可分”
2017.08.23
论坛
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可以充分说明,百年前戏曲就开始进入了大学校园:一件事是,1917年出掌北大的蔡元培,9月礼聘吴梅到国文系开坛专门讲授曲学;另一件事是,也是在这一年,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傅斯年等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了对“旧剧”持续一年的批判,他们与充分肯定“旧剧”价值的张厚载有个共同点:都是北大的师生。吴梅带着笛子进入北大课堂,北大师生对戏曲价值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同时也证明,戏曲文化一百年前就在校园具备了充...
查看更多
大众媒介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鞍山非遗为例
2017.08.21
论坛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当然也是国家以及地方的一项工作。当下,制约这一工作的矛盾是:一方面,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以便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感性文化历史;另一方面,这些遗产中的相当一部分与现代生活日益疏远、隔绝,尤其是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因而难以为继,有失传的危险。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的
问题
。以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它是该地区汉、满、朝鲜等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的活化石。截至目前,鞍山市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舞台亮了 地方戏怎么唱
2017.08.18
专题报道
有将近800年历史的福建莆仙戏,最近迎来了一件大事———时隔半个多世纪,濒危传统大戏《目连救母》重现舞台,连演三晚,100多个角色将莆仙戏独有的“傀儡介”等技艺充分展示。这不仅在福建当地的戏迷圈引发热烈反响,就连京沪等地的年轻人也专程飞往莆田一睹为快。 《目连救母》被称为“莆仙戏之母”,对剧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该戏的重新亮相,则得益于近年来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不断好转。事实上,政策扶持与市场回暖,让不少地方戏重新焕发了创作和演出的活力———评剧 《红高粱...
查看更多
广绣:艰难的复兴之路
2017.08.17
专题报道
多名绣工赶制巨幅绣画《夏日海风》广绣中的实用绣 广绣,指以广东广州为中心、广府地区的刺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2006年,广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被作为粤绣的一种,归类于民间美术类遗产。从名扬海外的盛销产品,到沾染历史风尘的民间遗产,广绣几经沉浮起落。在全社会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广绣这条复兴之路还要走多远? “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关于广绣,据文献可考,始于唐代,据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唐永贞元年...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竟然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
2017.08.16
专题报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你知道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节气其实与西方的公历相对应,而不是农历吗?你知道节气为什么有二十四个吗?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并不是二十四个节气,而是十二个节与十二个气吗?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右)和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
查看更多
我要将最美的藏羌织绣展示给全世界——访藏羌织绣大师杨华珍
2017.08.16
人物
杨华珍立秋刚过,北京还是暑热难耐。前门大街上,暑期旅行团队来来往往,熙熙攘攘。闹中有静,一家艺术中心格外引人注意。门口还有两位来自西藏的僧人,虔诚安静地拿着针绣着唐卡。“蜀地藏羌,钟灵毓秀——杨华珍作品展”正在这家艺术中心展出。杨华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会员,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会长。这么多耀目的头衔。在采访杨华珍之前,记者脑中曾经...
查看更多
采茶戏保护传承需跨区域协作
2017.08.14
专题报道
原标题:好一朵美丽的“山茶花”——采茶戏保护传承需跨区域协作 采茶戏已传承300多年,被誉为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茶花”,主要分闽西闽北采茶戏、赣南客家采茶戏、粤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等。2006年,采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绽放的山茶花——全国采茶戏艺术展演”近日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举行,广东、江西两省六地剧团带来了精彩演出。其中,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牛背坡奇事》,是粤北采茶戏剧团...
查看更多
非遗传统美术:面子与内伤
2017.08.14
论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项目分成十大类别: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传统的剪纸、版画、年画、雕塑(竹、木、石雕等)等被归纳为非物质文遗产传统美术的范畴。这些传统美术是在农耕、畜牧业为主的社会时期,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需求而自然衍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载体,反映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
查看更多
1
252
253
254
255
256
43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