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1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初八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康·美萨画派作品 嘎玛德勒,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   地处三江流域、号称“康巴腹心”的昌都,是一处被世人逐渐熟知的热土。在其集康巴文化、卡若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藏东红色文化、东女国文化、三江流域文化为一体的地域文化中,唐卡艺术可谓一枝奇葩。   唐卡,被人形象地称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作为从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绘画艺术,唐卡从公元7世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昌都的唐卡艺术在与不同地域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的...
查看更多
论坛
  不是不该“说”,而是着重“做”   文化遗产有物质的载体,更有无形的精神,二者有时介体不同,有时又一体两面。   物质文化遗产以物存世,较早地得到了我国文化研究领域方面专家的重视与保护;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无形抽象,在我国被重视的程度一直不够。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自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尤其是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清明是古老的民族节日,在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中,清明因其强烈的自然人文合一的色彩而地位非凡。又到一年清明时,让我们感知自然、感念祖先、感恩生命——   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视的节日。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蓄的伦理观念与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   感念先人   在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清明节能够给人一个理性...
查看更多
论坛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开始,由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来,从提倡“保护为主”,到强调“传承发展”,再到如今提出“振兴传统工艺”,一系列措施的推出,折射出国家对非遗工作重心的层层推进,也折射出人们对非遗认识的不断发展。   伴随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非遗应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培育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当务之急要做好哪方面的工作?日前,本报记者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就此话题展开了讨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雅昌设计师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交流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员的水绣作品   “怎么让咱们的羌绣产品提高销路?”“怎么让现代设计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民族刺绣作品,而不流于形式?”最近几天,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的“80后”羌绣绣娘李芸和她的伙伴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因为这个月末她们要去成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培训,她们希望把问题集中起来,到时候一起请老师答疑解惑、帮她们出出主意。   3月21日,受文化部委托,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绵竹年画培训班正式开...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今年两会上,非遗一如既往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在人大会场上,来自河南省的袁江华代表提出支持春节申遗的建议,来自河南省的游吟歌等5名代表呼吁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来自福建省的王美香等5名代表提出支持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申遗建议……在政协会场上,委员们就非遗当下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关注非遗传承人群、增强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相关提案。   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
查看更多
论坛
  从13岁那年到画店当学徒开始,河南开封朱仙镇的郭太运与开封木版年画的缘分,持续了7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木版年画最鼎盛时,仅开封市就有一二十家卖画的大店铺,更别提年关时扎堆儿的小摊点了。“每年春节都要加班加点,赶制年画。”郭太运说。   现在,年过九旬的郭太运已是木版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再也不用为了制作年画熬夜了,因为知道木版年画的人越来越少了。   “非遗的生存状态分三类”,2013年至今,鼎坤文化传媒创始人邓佳雯走访了国内木雕、印染、苗族银...
查看更多
论坛
  缘 起   自从2004年中国政府签署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已十年有余。十年的时间,不论是学术界对非遗概念的阐释和对非遗的调研,还是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我们基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国际化到中国化的调适和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均取得了颇丰的成果,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宗旨。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人物
滇式风筝传承人朱家祥。     在“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南派滇式风筝”非遗传承人朱家祥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样式各异的滇式风筝:相比常见的潍坊风筝,滇式风筝有一副三角形的身段,最特别的是多了一对“元宝型”翅翼。   这些外形特别的滇式风筝也引来不少市民、游客,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风筝能不能飞呀?”朱家祥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不能飞,怎么能叫风筝呢?这个风筝不仅能飞,而且飞得特别稳。”   带着自己制作的“南派滇式风筝”参加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春日暖阳,投射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一排排整齐的泥胎碗列于木架上,享受着“日光浴”。木架之侧,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者手按木棒,飞快地转动面前辘轳车上的砂轮盘,再将盘上的制陶泥土拉捏成瓷碗形状。     这里是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景德镇千年制瓷工艺在这个手工制瓷作坊得以一一呈现。白发老者名为王炎生,现年81岁,他笑着告诉记者,他十岁开始学艺,至今有71年“工龄”了。     王炎生十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就跟着父亲在景德镇薛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