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廿五   
搜索
论坛
【摘要】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理论研究随之掀起热潮。近20年来,昆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赡的成果。考察近20年昆曲相关文章、图书、学位论文、学术活动等,可以看到昆曲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昆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愈加紧密,昆曲研究愈加关注当下,昆曲的传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转化等问题依然是人们讨论的重点。同时,昆曲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一直没有停歇,昆曲知识的普及和艺术的宣传推广更加深入人...
查看更多
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丰富了“工匠精神”内涵,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推进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见人见物见生活”方式实现了保护与传承。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非遗事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领域,文物、古籍、非遗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与讨论的热点。 与时代连结,深挖文化遗产内涵 全国两会期间,正值《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传统文化借力大众传播媒介引发代表、委员的普遍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认为:“无论是前不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古典诗词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融为一体,还是《2022中国诗词大会...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拓宽渠道 精准细分 提升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杜美霜...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是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的活态传承,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建议加强非遗活化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 受访者供图 王爱琴表示,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目前,我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演员刘莉莉提交了一份《关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传播渠道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详细答复。今年两会,她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并就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等提出新建议—— 我的思考:如何让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 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第一线。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都组织200余场文艺下乡活动,其中包括6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查看更多
节气资讯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学生学习画与“雨水”节气相关的花伞。(摄影:赵敬东/光明图片)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学生学习画与“雨水”节气相关的花伞。(摄影:赵敬东/光明图片)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基于一定时间规律,由相对确定的空间场所中相应人群践行特定文化活动所构建的人、时空、文化实践彼此叠加的复合型遗产。它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属性,又有区别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特性。通过时间视角、空间视角和社会关系视角阐释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在时间视角下,呈现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与时空复合的周期复现性;在空间视角下,呈现空间特色的地域风土性与空间场所的传统规制性;在社会关系视角下,呈现空间活动的组织规范性与活动空间的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入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建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办复。今年他关注的重点涉及深化非遗传承人扶持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多个层面—— 郑晓幸...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