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67)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75)
清单
(93)
资源
(1096)
学术
(1187)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传统音乐与中华文化的复兴——田青在四川音乐学院的演讲
2021.01.12
论坛
编者按: 本文根据2020年11月25日田青先生在四川音乐学院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由传统音乐到传统文化,生动且深入地探讨了传统音乐与中华文化复兴之间的深层关系。田青先生指出,“唯乐不可以为伪”,文化的建设不存在弯道超车,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我们离传统文化太远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传统音乐如何在中华文化复兴当中起到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继承,要保护,要传承,只有从今天开始踏踏实实地学习,知道自身的...
查看更多
重启与再造:2020年民族文化现象评析
2021.01.12
论坛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如同一副显影剂,示现出不同国家和民族面对巨大危机时的群体文化心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众志成城的强大意志,以个人服从集体的深厚文化惯习,迅捷有效地遏制疫情蔓延,使我国成为本年度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共同经历将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的记忆紧紧相联。它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段珍贵集体记忆,并将成为塑造未来中国的一股强大心理力量。这是2020年的独特旋律。 一、数字共同...
查看更多
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
2020.12.29
论坛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经“遗产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源于地方而超越地方,一跃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仅作为文化地方主义的源泉,更以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身份,促进世界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建构。公共民俗学长期致力于社区传统民俗文化公共实践,坚守民间立场,在对文化遗产的记录、教育、评估、展演与开发等一系列环节中,具有一套实用技术与丰富经验,并以其公开的自反性批评传...
查看更多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
非遗
的馆舍化
2020.12.28
——以表演艺术类为例
论坛
摘要:近20年来,作为
非遗
的重要类别,表演艺术类
非遗
因为其多样性与跨学科性,一直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样态。但是,这些研究多数还是在“原/本真性”与“活态传承”这两种规矩的范式下展开的。大量出谋划策的理论构想与保护实际同样脱节。在实质上,本真性、原生态论的持有者,以温和的保守主义和频频回望的复古主义为毂,将
非遗
视为亘古不变的、静态的,定格为经国大业的擎天柱,而将之博物馆化、标准化,并需要高级别安保,终止沦为小众把持的博物馆、展览馆、演艺馆等“馆舍”之产业...
查看更多
杨红:“
非遗
传播”在“
非遗
扶贫”中的作用
2020.12.25
论坛
摘要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本措施,在
非遗
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就“
非遗
传播”“
非遗
扶贫”及“
非遗
保护”三者关系入手,分析“
非遗
传播”在“
非遗
扶贫”中已然显现的一些作用: 1. 精准扶贫往往与乡村振兴相互衔接,信息传播可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和要素流动; 2. 当地
非遗
项目的展示传播可转化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特色资源,升级乡村旅游场景,开辟旅游扶贫路径...
查看更多
胡玉福:
非遗
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鲁锦项目的思考
2020.12.17
论坛
摘要 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中,
非遗
扶贫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受到重视。让贫困者经济受益并获得能力的发展应是
非遗
扶贫的核心。山东省鄄城县鲁锦项目扶贫的案例显示,在
非遗
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也反映在个人成就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受益面向。同时,在项目开展中存在劳动强度大、利益分配不合理、主体性受限等影响受益的结构性因素。依靠
非遗
扶贫应在保证主体经济收益可持续的基础上,尊重受助对象的主体性,赋予社区更大的参与...
查看更多
曹小鸥: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20.12.11
论坛
【摘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社会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原生态”“本真性”与“活态性”“再造性”的探讨。这两种角度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应该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手段。“保护”肯定是
非遗
的总要旨,但遗产的“复活”一定是个大方向,其间,设计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嫁接和转换方式,而由此开创的保护与传承新建构体系,也将会成为一种大众生活综合体新格局的起点。 【关键词】 设计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
保护手段;实践与效应...
查看更多
乔晓光:乡村传承人研究——社会与文化生态变革语境中的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2020.12.11
论坛
【摘要】 2004年中国剪纸申遗时,推出了22位来自民间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基层文化工作与剪纸社团共同活动的成果,也是高校
非遗
新学科社会参与的结果。民间社区文化自发传承的惯性,与社会化的文化变迁发展,构成了世纪交替之际的文化张力。乡村社会生态的变化削弱了文化自发传承方式的延续,我国
非遗
四级管理机制与传承人管理条例,为文化带来新的张力控制。代表性传承人关联着社区文化的传递,他们的生存状态成为
非遗
面向未来的一个预示...
查看更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2020.12.10
论坛
导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列为五大领域,为确认
非遗
的表现形态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分类框架。首先,
非遗
来自生活实践,并在遗产化进程中被切分、归类、标记和认定为遗产项目,出现在不同的领域或门类之中。但就文化现实而言,
非遗
的实例通常都涉及来自多个领域的遗产项目,并不以单一的表现形态自在自为。其次,领域与领域之间乃至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边界都是流动的,且往往因社区而异。同时,各领域之间还存在着相互重叠或彼此交叉的互涉关联,在传承和实践过程中相...
查看更多
萧放 贺少雅:仪式节庆类
非遗
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2020.12.02
论坛
【摘要】 本文总结了十几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类
非遗
保护的主要经验,包括国家力量的主导推动、多元主体的社会参与、学术研究的智力支持和
非遗
资源化的探索发展,并指出节日文化生态弱化、节日文化知识代际传承渠道受阻、节日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当前应该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
非遗
传承共同体,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再造节日文化体系,推动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传承方式,探索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的保护模式。 【关键词...
查看更多
1
31
32
33
34
35
11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