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67)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75)
清单
(93)
资源
(1096)
学术
(1187)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南北
非遗
精品展无锡启幕
2015.03.05
其他新闻
“千秋古运,手创传奇。”2015南北
非遗
精品展暨中华手作嘉年华活动3月3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开幕。活动汇集了印染、织绣、雕塑等150多个品类的手工作品10万余件,这些作品出自国内28个省区市的手工艺爱好者及年轻设计师之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中,无锡市南长区委书记秦咏薪等与广大市民一起观看了
非遗
精品展。 清名桥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是保存风貌最完整、保存...
查看更多
高密茂腔:在传承中发扬剧种风格
2015.02.15
专题报道
莫言在小说《檀香刑》里多次提到家乡高密一带的“猫(茂)腔”,这种声腔演唱起来委婉幽怨,深受农村观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的喜爱。“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在百姓中流传的这句俗语,形象地展示了其受欢迎的程度。 融会吸收 自成风格 高密市艺术剧院茂腔演员孙秀芝介绍,茂腔是在民间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姑娘腔”为主调形成的戏曲声腔,在民间又有“扭股子”“轴棍子”“正歌子”等不同的叫法。历史上,茂腔曾广泛流传于胶州、胶南、高...
查看更多
即墨地儿,醉人乡音听柳腔
2015.02.02
专题报道
“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在旧时,听一曲醉人的柳腔是即墨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在新时期,凭借浓郁的乡情音韵、通俗的新老剧目,柳腔仍是活跃在即墨一带的文艺形式之一。柳腔一响,“针尖扎在指头上,枕头当成孩子抱”的现象今古皆然。 婉折声腔迷倒新老观众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即墨市柳腔艺术中心(即墨柳腔剧团)主任于正建介绍...
查看更多
青州花毽:多姿婀娜 魅力独特
2015.02.02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
非遗
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赫哲族伊玛堪“混搭”望奎皮影戏:两项世界“
非遗
”首次“珠联璧合”
2015.02.02
其他新闻
当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混搭”起望奎皮影戏,这两项世界“
非遗
”的首次结合试图让古老说唱艺术中的故事、人物“活过来”,这项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月30日下午,原创赫哲族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哈尔滨首演。莫日根,即赫哲语中的“英雄”,西温莫日根是一个个脱胎于赫哲文化中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他在历经苦难战胜敌人后重建家园。 在这部皮影戏中,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演绎着古老赫哲英雄的故事,跌宕的情结中还穿插传统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新颖的...
查看更多
赫哲族鱼皮画活了
2015.01.30
专题报道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
非遗
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
查看更多
让
非遗
“活”起来——湖南
非遗
保护现状探析
2015.01.26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
非遗
”,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
非遗
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
非遗
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
非遗
项目。 保护
非遗
,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非遗
文字传承:陕西biang字意外找到安徽兄弟
2015.01.22
专题报道
陕西的biang字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图书馆近日主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展览中,来自陕西特色小吃biang biang面中的biang字,第一次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这也是biang字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展览中进行展示。这次biang字一出江湖,不仅立即引来国内专家、学者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兴趣,还意外地找到了远在安徽的一个“小兄弟...
查看更多
两大传统漆艺展示交流活动在汉举行
2015.01.22
其他新闻
“无漆不成器”,古老漆艺曾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但随着天然漆被化学漆替代,传统漆器成了收藏者的宝贝、博物馆的展品。如何让传统漆艺走进现代生活?如何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实现“改良制作,提高品质”? 1月14日,由文化部
非遗
司组织全国漆艺领域的专家、
非遗
传承人及企业、高校、设计公司代表,在武汉举办“漆艺传承与创新展示交流活动”。“国家级漆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展”在省美术馆同期开展,琳琅满目的作品展现了我国漆艺各个流派的特色和成就...
查看更多
方寸间的文明 手心里的传承————聚焦“我们的文字”
非遗
跨年大展
2015.01.22
专题报道
参展传承人用各民族文字写下新年祝福 孩子们兴致勃勃观看传承人创作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职业——佣书。自东汉以来,这种受雇于官府或个人以抄写为生的文士被称为“佣书人”。出使西域的班超就是最早的“佣书人”之一。 如今,佣书这种职业早已消失,对于大多数当代的年轻人而言,通过敲击键盘写字、借助屏幕阅读,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提笔忘字恐怕在所难免了。近年来,人们已经觉察到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少文化活动和...
查看更多
1
641
642
643
644
645
72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