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03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174)
机构
(1)
政策
(138)
资讯
(7367)
清单
(94)
资源
(1101)
学术
(1195)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中国“
非遗
”保护工作总体已进入科学持续发展阶段
2014.07.15
专题报道
中国“
非遗
”保护工作总体已进入科学持续发展阶段王文章为即将上线的新华网文化频道题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体上进入了一个科学持续发展的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目前,中国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已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王文章认为,这些经验总括起来如下:中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中国是最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如何扭转申遗被动当务之急应彻底摸排
非遗
家底
2014.07.15
专题报道
如何扭转申遗被动当务之急应彻底摸排
非遗
家底 韩国暖炕申遗又一次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到2013年韩国泡菜申遗成功,几乎每一次韩国申遗都会在中国引发关注。毕竟,历史上中华文化曾对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端午节、泡菜和火炕,不论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是多样性、丰富性都不逊于任何邻国。别人能够申遗成功,理论上我们自然也能做到。但类似的消息不断,就难免会让人拿两国申遗作比较,“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动应对,而不...
查看更多
民间
非遗
离产业化还有多远
2014.07.15
专题报道
民间
非遗
离产业化还有多远 这几天,在银川文化城一个不起眼角落的剪纸展销店里,年轻的80后店主李剑请来了各方客商,小店里人气很旺,人们一边品鉴这一民间艺术,一边为剪纸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给民间艺术品找到出处,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当前最迫切的事。”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剑说。 由于母亲伏兆娥酷爱剪纸,具有相当的造诣,其剪纸享誉宁夏回族自治区,女儿李剑学以致用,致力于打造剪纸产业,立志“让文化也能养活人”。这些年来,这个剪纸世家有...
查看更多
那些让人惊叹的“
非遗
”
2014.07.15
专题报道
那些让人惊叹的“
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来评定的,目的是为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和消失,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提供帮助。从2008年起,开始将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列入保护名单。 到目前为止,共有3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保护名录。中国入选的项目有京剧、剪纸、珠算、皮影戏、活字印刷、针灸等36项,是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定,不在于该项目的大小...
查看更多
非遗
项目蒙古族传统角弓:失传后的复苏
2014.07.15
专题报道
非遗
项目蒙古族传统角弓:失传后的复苏 拉开蒙古族传统角弓 恩克今年34岁,从事蒙古族传统角弓制作已有4年。 蒙古族传统角弓制作这门手艺是恩克从他的师傅诺敏那里学来的。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诺敏的手艺不是祖传,他从师于蒙古国的阿色旺老人。 如今,诺敏、诺敏的二哥尼玛扎布、诺敏的三姐桂花,还有恩克,是我国掌握着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为数不多的几个。 射箭始于两万年前 由蒙古国及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箭镞和古代岩画证明:蒙古...
查看更多
山西
非遗
生产性保护:老遗产带来新财富
2014.07.15
专题报道
山西
非遗
生产性保护:老遗产带来新财富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晋大地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丰厚的历史文化瑰宝在保护中得到发展?连日来,记者行走在这块土地上,从一个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
非遗
项目中,看到了山西科学推进
非遗
生产性保护的可喜局面。 “老祖宗留下的‘宝藏’遍地都是。”山西文化创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贾克勤对记者说,“对有着生产特质的
非遗
项目,必须既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又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走产业化道路,在传承中创新。” 面拓宽:“家族式...
查看更多
博物馆也要传承
非遗
2014.07.15
专题报道
博物馆也要传承
非遗
作为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性机构,博物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主要场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已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866个,而且还在以每年新建100个的速度增长。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博物馆在展览、陈列、记录、保存、管理文物及相关文化事项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社会各界通过这些实物,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
查看更多
守望
非遗
70岁孤独的土楼营造者怀技艺却无处施
2014.07.15
专题报道
守望
非遗
70岁孤独的土楼营造者怀技艺却无处施 南靖书洋镇河坑土楼群,11米高的晓春楼前,一米六个头的张民泰显得有些微小。 晴朗春日,站在这座土楼的屋檐下,张民泰想起了40多年前自己参与建造的图景:墙模必须水平垂直放,夯杵也要垂直上下…… 转瞬间,到了70岁,他已是古稀之人,刚被评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是件高兴事,但他黑黄面庞里的神情,却有几分凝重—— 因为,上世纪70年代后,南靖地区基本没再新建大型土楼。作为市级
非遗
传承人...
查看更多
渗透到生活中的西藏
非遗
2014.07.15
专题报道
渗透到生活中的西藏
非遗
提起“西藏
非遗
”,人们不禁会想到博物馆、展览中那些玻璃窗后精美无匹的艺术佳作。作为西藏悠久历史文化析出的晶体,“
非遗
”已成为西藏的一张名片,西藏文化的“骨骼”。 然而,“
非遗
”的本质并不是如此“高大上”的,而是源于最琐碎而鲜活的生活之中,是西藏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发展过程中创造、传承并享用的宝贵财富,文明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它不仅附着在精致的艺术品上,更渗透在西藏的人们的朝升夕落的“日子”里,浓缩在“衣食...
查看更多
端午节,我们应追寻什么
2014.07.15
专题报道
端午节,我们应追寻什么 端午佳节,粽子和赛龙舟一如往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亲朋相约,齐聚一堂,除了品尝美食外,更多的则是促膝谈心、交流生活家常。 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全民法定节假日。那时便有学者和媒体提出疑虑:“相比于春节、中秋节全家团圆的美好意义和清明节祭奠先人的情感追思,端午节显得极为单薄。许多人感慨:“端午节被忽视和遗忘了!” 过去的6年里,端午节的确越来越热闹,但是似乎也仅仅停留在一个为公众提供放松和消遣的假期。人们脑海...
查看更多
1
662
663
664
665
666
73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