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12   星期日   农历八月廿一   寒露 寒露
搜索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有门道:让艺术走进校园、教材蒋  萍    如何让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非遗项目重新进入百姓生活,令其不再遭遇“断层”之惑?浙江台州临海的做法受到教育界和文化界关注及好评:让非遗项目进校园课堂、进乡土教材,在孩子们中普及熏陶,使其了解喜爱,甚而成为优秀传承人。而授业的老师,有些本身就是非遗传承人,他们对“非遗”的热爱以及娴熟技巧也深深感染了孩子和家长,这是记者今天在临海采访时获悉的。  孩子们被迷住了  一张红纸,对折,一把小剪刀,灵巧游弋其间,3...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用什么吸引更多弟子 张迎春    诸多“非遗”项目弟子难招    伊吾县淖毛湖镇,哈尔赛村,莎达提汗·那斯尔家,今年68岁的莎达提汗·那斯尔正带着她的女弟子们,围坐在炕上激情地唱着哈密木卡姆。    莎达提汗·那斯尔能将200多个哈密木卡姆乐章完整地唱下来,是自治区级木卡姆传承人。现在,她收了60多名弟子,大部分是女性。每天晚上,只要没有其它事情,她就向弟子们传授技艺。    与莎达提汗·那斯尔家里热闹的景象相比,英吉沙县跳莎帕依舞的自治区级传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博弈:剖析珠海“非遗”传承的两个非典型样本 过国亮     前山凤鸡舞政府有补贴,所以限于家传?  有了补贴,“非遗”传承,到底是家传还是外传,似乎成了一个问题。    少则四五千,多则好几万,这是各级政府给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开馆授徒、参加商业活动、进行深度开发……这后面隐藏着的商业价值让传承人纷纷陷入思考。当商业利益邂逅传统,原本简单的师徒相授便就遭遇到了挑战。 我们走访发现,在传承问题上,珠海各“非遗”项目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因为利益的关系,不乏师徒反...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中国非遗保护应“还俗”民间 吴兰 张启飞    11月8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为主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山论坛在徽文化故里安徽黄山举行,中国民俗专家、文化官员共聚此间,探讨构建非遗保护高层可持续性对话机制,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与会嘉宾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活”、“人”因素,还俗民间。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些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尼西黑陶非遗传承人讲述千年指尖技艺文若愚孙诺七林和他亲手制作的黑陶酥油茶壶尼西坐落在云南西北边的香格里拉,历史悠久的纯手工黑陶就出自这崇山峻岭间学徒盘腿而坐,用手拉坯,为黑陶器具塑形,这是黑陶制作中最费时费心的一步。孙诺七林的儿子正在捏制黑陶火盆学徒给黑陶细心地雕刻花纹人们将做好的黑陶挂起风干,等待火烧火烧结束后,一个个黑亮的黑陶器具就出炉了。     从香格里拉城里向德钦方向驱车35公里,在群山和低矮的灌木林中,安静地坐落着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子——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对“非遗”保护不力者应及早清退 屠海鸣    文化部近日作出决定,对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限期整改和撤销。对“非遗”保护项目建立退出机制,彰显出文化部在“非遗”保护和管理上的理性谨慎态度,值得充分肯定。  从文化部的决定来看,对97个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原保护单位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或没有独立账号,难以履行国家级 “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职责。对8个项目保护单位提出批评、限期整改或撤销的主要原因是,相关单位...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吉林举办首届非遗博览会      10月21日,由吉林省文联、省文化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喜迎十八大·吉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才艺展示博览会”在吉林长春拉开帷幕。博览会期间,来自全省各地的100位优秀的民间文艺家和非遗传承人将一展才艺。    本届博览会是吉林省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践和成果的首次活态展示。参加活动的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都是吉林省突出的代表者,精选出的3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涵盖根雕、刀画、剪...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105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调整撤销    日前,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对天津市红桥区回族大刀队等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撤销的决定》,将对天津市红桥区回族大刀队等9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对湖南省凤凰县龙玉年苗医药诊所等2个履责不力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提出批评与限期整改(整改期6个月);撤销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等6个履责不力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今年上半年,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重传承才能更好保护 ——对话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德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生活着苗、汉、土家族等28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交相辉映,使凤凰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近日,记者采访了凤凰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李德煌。    记者:目前,凤凰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主要是什么?又有哪些重点非遗保护项目?    李德煌: 非遗中心的工作很细,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普查、建档立库工作;二是负责...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贵州:“活态”传承开启“非遗”宝库 李惊亚  闫起磊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从该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2011年的门票收入中,拿出15%的资金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奖励给西江苗寨千余户村民,以表彰他们在保护民族文化、确保景区环境卫生等方面作出的贡献。此次获奖励农户户均4000元左右,其中最高一户获得8643元。仅2011年度,该县全年兑现给千余户村民的民族文化保护经费总计达539万余元。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世界最大苗寨,贵...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