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1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八   
搜索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昆曲保护与发展钱永平    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最热门的术语当属“保护性开发”了,这是一个极符合国民追求“珠联璧合”心理的术语。在传统文化日趋边缘的今天,“非遗”保护的展开,使传统文化旋即成为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颇具“冰火两重天”的意味。形成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文化表达形式被当代社会不同的权威力量选为遗产时,拥有了象征性资本,进而在社会文化活动中获得某种“优越”地位。    一、昆曲“象征...
查看更多
论坛
昆曲文化活态传承的“苏州读本”黄金   毕朦予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的苏州昆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曲唱艺术表现形式,以曲词典雅、细腻传神、清丽婉转著称。2001年5月18日,昆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这种已经被市场淡忘的舞台艺术形式的重新火热造就了声势。近年,包括青春版《牡丹亭》、全本《长生殿》、《1699·桃花扇》等在内的昆曲作品备受瞩目也与此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入选该名录,更意味着政府和昆曲的传承...
查看更多
论坛
吹响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时代号角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大规模存储和管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生态保护区的监测评价,对利用数字化保护成果,开展更为广泛的宣传弘扬和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2010年文化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此工程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信...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是稀缺资源 不宜做价值判断     1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评论《并非所有“非遗”都须复活》,其中提到“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那些对当代生活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自然会保留下来,而有些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会因为缺少活力而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当在当下‘复活’,对待那些已经被历史淘汰的文化、已经无法活态存续的‘遗产’,最好的方法可能是记录和存档,使后来的人们了解其在文化长河中的位置和作用即可”。    该评...
查看更多
论坛
并非所有“非遗”都须“复活”马知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这10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比较陌生到逐步了解,虽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幸。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许多农耕时代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状态,致使一些专家感慨“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一张童年的灶王像!”对于这样的感慨我们不妨追问一句:有必要在城市里制造炉灶、恢复祭灶的习俗吗?即使炉灶有了,祭灶的习俗就能在...
查看更多
论坛
    莫言:“非遗”保护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中新社昆明11月19日电 (胡远航 马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莫言19日现身在昆明举行的第二届亚洲文化论坛,做主旨演讲。他认为,“非遗”保护既要传承,更要敢于冒风险创新。  在发言开始前,莫言不忘调侃一下“到一个新地方应有的礼貌”。“中国人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要礼节性地夸赞当地好。当然,说云南好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莫言笑言,“云南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文化及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在此举办论坛...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金银彩绣的“传承经”国家级非遗项目金银彩绣代表性传承人许谨伦进行技艺指导。金银彩绣《甬城元宵图》    构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是实现非遗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提出实施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保护基地“三位一体”、相互联动的非遗保护模式,成为有效解决非遗传承和保护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宁波市已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近1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传承(传播)基地208个、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5名。今年,宁波在“三位一体”保护...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昔日“打鼓匠”今日成了“大明星”——记湖南常德“鼓书”的振兴之路  湖南常德鼓书艺人占洋和谭惠芳合演的孝鼓作品《西瓜的秘密》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中,湖南常德的收获不小,选送的两个孝鼓节目《传承》、《赈酒也烦恼》表现不俗,双双获得曲艺类群星奖,“鼓王擂台赛”活动获得项目类群星奖,常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袁学明也被命名为“群文之星”。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常德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近年来对“鼓书”艺术传承发展的持续投入和积极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珠算已成非遗,“如意算盘”如今有谁还在打?这个老算盘,跟了她几十年酒店老板娘陈铃,还是喜欢用算盘给客人结账西新桥小学的学生会打一手算盘    四十岁以上的人,对算盘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他们儿时大都学过算盘珠算;如果再怀怀旧的话,算盘曾铺天盖地随处可见,但现在,计算器的盛行,已经让珠算“沦落”为单一的启智类项目——  珠算已成非遗,“如意算盘”如今有谁还在打?    背景: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包括中国珠算在内的31个项目备选教科文组织人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评新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特色,体现为很强的实践性。自2001年5月昆曲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也积累了很多学术成果。基于此,以王文章先生为首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共同编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2008年该书进行了修订,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教材版。也是从2008...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