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其他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补充项目顺利完成验收   本网讯 受文化部委托,由我院承担建设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补充项目于2012年底建设完成,并于2012年12月24日召开了项目验收会。会议邀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郎樱、贺学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四位民间文学类专家及信息技术专家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孙承鉴共同为建设成果验收把关。我院常务副院长刘茜,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保护处副处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以“中国经验”指导非遗保护实践谌 强 苏绣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美芳(右三)在向聋哑学校的学生传授苏绣技艺。     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禹州市苗家钧窑有限公司、福建省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四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代表张美芳、吴元新、苗长强、林友华最近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上,从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言论:非遗传承制度建设应先于产业化 钱兆成     近日,有媒体称“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已渐无老人们那种热情和喜爱,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断代“相当明显”。在贵州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一名委员表示:如何把非物质文化变成一种产业,已是贵州当务之急,而将“非遗”教育引入职教,更能让社会看到“非遗”传承的价值,其所解决的,就不只在“油盐柴米”的层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
查看更多
论坛
防止非遗“变味” 分类保护势在必行 刘庆芳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批准公布了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国大部分地、县也公布了本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政府部门和项目保护单位积极采取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及时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的非遗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萎缩与消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的非遗工作重点必须从...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多元系统研究非遗 铸就校园传承典型 王  斌   将非遗校园传承课题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多元文化欣赏、非遗选修课、学科渗透非遗知识;武术队、舞龙队、京昆团等学生社团……中关村中学开展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已有一年时间,在近日举行的课题中期总结会上,校长邢筱萍及7位教师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学生了解与熟悉非遗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意识、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等呈现令人欣慰的成果。  形成“一体两翼”  特色课程体系  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表示...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马知遥    摘要:并不是所有称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都值得保护。在濒危优先的情况下,还应兼顾考虑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尊严和社会影响,让传承人和非遗本身得到国家的重视。减少工业化复制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对非遗的冲击,减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政府和专家应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证和评定,另外非遗保护也不能最后只剩下存档,保护之后是传承。     一、是文化遗产还是遗留物...
查看更多
论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走产业化道路刘金祥     目前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文物保护的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状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这种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市场参与竞争,以竞争的压力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活力,借助市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目前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
查看更多
论坛
当代文化视野下“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 齐勇 李谦 苏道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①,它是人类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人类社会进步历史上的文脉的承载见证,是各民族悠久历史基因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着丰富民族文化信息含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也会有所改变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视野下,有以下体现:  一、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与“非遗”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非遗”不能成为敛财招牌     “重申报、轻保护”,这一问题在非遗领域积累多年,却迟迟得不到纠正。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看来,背后的根源是,不少人认为,“申遗”与经济利益关系密切,由此打着“保护非遗”的招牌敛聚钱财也就顺理成章。  康保成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会上做上述表示的。该报告汇聚了国内非遗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对当前我国非遗领域的问题和成绩都给予了深切关注。康保成也是主要作者之...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不可缺少文化生态平衡意识 高小康    日前,随着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出炉,号称“史上最年轻”的一批“70后”传承人承担起接续非遗“香火”的重任。同样都是非遗项目,最终的发展状况却可能差距悬殊。这正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2012)》中持续关注的问题。报告在肯定我国非遗保护进展的同时指出,2012年,非遗项目保护不均衡的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调查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