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非遗保护应向农村传承人倾斜 刘锡诚    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这一点,经过十年的保护工作实践,文化界和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2010年底,笔者曾在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班上以《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为题作过一次讲座。讲座中笔者对在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朋友们说:“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命名,是国家和人民给予传承人的一份荣誉。而荣誉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并辔而行的,不可能只有荣誉和权利,而不尽责任和义务。”对于传承人来说,有一个...
查看更多
论坛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也是一种保护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不少专家学者都曾发表过意见。有人认为数据库建设只能保存非遗而不是保护非遗,而非遗保护必须是指当下的活态传承;而另一些人则强调,有一些项目其实已不适合在当代发展,花大力气去做活态传承的工作可能最终也无法实现初衷。  比如“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在杭嘉湖平原,这个昔日的丝绸之府,曾经被学界公认的全国蚕丝生产重心...
查看更多
论坛
传承“非遗”:从物质化到非物质化  如何传承“非遗”,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传承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怎样传承,传承的方法、路径却是难题。现有思路多集中于“非遗”的物质化方面,然而,修缮维护历史遗迹及“实物”,树立本无专利之品牌,确认外在形式上的传承者,记录存世文献、音像素材,对于领受“非遗”而言,既是当下误以为有效的策略,又是未来其健全发展的瓶颈。“非遗”传承的系统性应着眼于立体架构,以多元角度入手,尤重在历史积淀与当代语境的对话中逐步建构起能够真正维...
查看更多
论坛
“美丽中国”离不开“非遗表情” 吴文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虽然十八大报告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但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理论逻辑,这里所说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除了生态文明、山川秀丽,实际上也包括团结友爱、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内涵。    之所以这样理解,是由于“美丽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放生民间"活"保护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神,文以铸之。”文化遗产关系人们的情感记忆、精神感悟和历史认知,它不仅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和健康的空气、水一样需要精心保护。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广东,一股文化遗产保护内在驱动力由内而外、由弱而强逐渐勃发。为保护南粤大地散落的文化遗产,从政府到社会再到民间,正尝试合力处理好“新与旧”“去与留”“快与慢”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保护:既要保存“记忆”也要保护“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西和乞巧节、广州天河乞巧节项目,经过有组织地积极抢救,科学地悉心修复,有计划地维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我国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大型文化空间非遗项目。  西和乞巧节、天河乞巧节遗产保护取得的阶段性突出成果有目共睹。其中有三点值得人们关注:  一是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非遗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例如西和乞巧节100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坐巧人家”妇女在数百...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我国非遗跨入立体化传承时代? 孩子们参与制作脸谱。卢旭 摄非遗传承人展示制陶技艺。陈曦 摄《格萨尔》说唱艺人表演。卢旭 摄观众参观唐卡展览。陈曦 摄传承人吴元新在中央美院讲授蓝印花布染色技艺(资料图)弓箭技艺传承人向外国游客展示技艺。陈曦 摄   图案明快的蓝印花布、色彩绚烂的布艺扎染、造型各异的纸制艺术品……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进校园”课程的结业展览上,一系列出自中央美院学生之手的创意作品令人惊叹。从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精美佳作中,不难感受,这...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金”在人民大会堂成立 从右至左为:著名京剧艺术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金发起人储兰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岩峰,国家宗教局原局级巡视员、著名京剧活动家张金华   国内第一家专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公益性基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金”8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成立。该基金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旨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帮助国内的非物...
查看更多
论坛
戏曲类非遗保护应采取动态模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近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人盼望中国的300多个戏曲剧种一个不少地永远像过去那样蓬勃发展,这种深厚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感情毕竟代替不了现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近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应该怎样理解非遗保护呢?保护非遗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等同,保护非遗就是要保护其灵魂,而非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对戏曲应提倡动态保护,传承戏曲不能“等、靠、要” ,而应“快、争、抢” ,主动...
查看更多
论坛
长三角“非遗”保护之思 ——朱恒夫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演讲   这些年,尽管“非遗”在媒体上是一个高频词,但不少老百姓还是觉得“非遗”离自己很遥远。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询问50位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成年人,请他们说出本省市5个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乎没有一人能够全部说出来。问他们保护“非遗”的意义,回答最多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毁了”。如果说这代表了普遍观点,那么我们的“非遗”传承的前景是令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