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刘魁立先生访谈录   刘魁立 施爱东       刘魁立,祖籍河北静海,1934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小镇昂昂溪。1961年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俄罗斯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1960年代以及1980年代至今,在中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多次进行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考察活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族文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尤其着力于民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欧洲民俗学史的研究。近年来则把部分精力放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文化部“非遗”保护督查组赴浙江省海宁市督查      12月21日至22日,以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王建刚为组长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督查组一行5人赴浙江省海宁市督查。   近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和浙江省政府有关精神为指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抓实普查工作,挖掘了一批项目,关注了一批艺人,建立了一批档案,锻炼了一只队伍;二是抓实保护工作,制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组赴江苏检查指导非遗保护工作    督导组听取江苏省文化厅工作汇报   为了考察了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推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12月15日至20日,以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若风为组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组一行6人赴江苏,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督查指导。  在江苏期间,督查组先后察看了全省所有市、县(市、区)非遗保护工作和普查成果展示,听...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专家学者谈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保护比申遗更重要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廖翊)今年9月30日,中国申报的书法等2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25日联合在京举行座谈会,就中国书法“申遗”成功后的发展与出路进行交流探讨。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中国书法“申遗”成功的历史意义。一致认为,书法的保护比申遗更重要。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说,中国书法经过3000年...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西藏自治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406个         记者近日从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以来,通过普查发现,目前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06项。而藏戏这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成功入选了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我区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普查、搜查、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等7大文艺集成志书,发行民间文艺研究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莫让庐剧等“非遗”困惑中迷失   谈起6年来为自己编写的庐剧剧本寻求公演经费的经历,74岁的李光林脱口说出了三个死:累死、急死、烦死。6年中,小到街道社区的文化站,大到市区的文化局,他跑了40多遍,全都无功而返。有关人士认为,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列入我省首批“非遗”名单的庐剧在传承、创新方面面临巨大困难。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我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我省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并逐渐形成了3个流派。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
查看更多
人物
 北川领舞传人:不停歇的舞步     在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规划中,拟建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还未修建起,王官全已经挑起了传习的担子。”身藏40年羌舞功底,在群众看来,“他是‘活宝"。”12月22日这天,一夜细雨过后,北川任家坪石椅羌寨迎来一个明媚的清晨。    “准备好了没?客人要来了哦。”57岁的王官全尽管满头白发,但身着艳丽羌族服装的他依然充满活力。在他面前是10多个身着羌族服饰的姑娘和小伙子,个个精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09年文化领域逆势上扬:热潮涌动也存在隐忧       回顾过去一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却逆势上扬,呈现出繁荣稳定的面貌,诸多文化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其中,国学热、“非遗”热、动漫热无疑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热潮涌动之中,也存在一些隐忧,值得关注。  国学升温,古籍保护遇冷  今年11月,北京大学公布了一批新近收藏的西汉竹简。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里,每一支竹简都受到了呵护,被精心浸泡在含有防腐剂的纯净水当中。然而这仅仅是特...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更趋理性          中国壮乡百色靖西县,被誉为“绣球之乡”,然而,如今已很难找出会用“堆绣”绣出栩栩如生立体画的绣手;在舞台上表演“四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穿州越国”壮乡提线木偶戏的,只剩下了平均年龄50多岁的老人们;崇左宁明县,民族文化遗产花山岩画也遭受着风雨的剥蚀……     幸运的是,2009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脆弱”引起了世人的警醒,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开始趋向理性:靖西县绣球协会称将尽快把“堆绣”手艺传给年轻人;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独特的“央移”记谱法  2009年12月27日晚,流传千年不绝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示――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的32位高僧,以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赞偈、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构成的完整的梵乐套曲。整个展示古朴庄严,乐声清澈流畅,堪称“千年不断的活态传承,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绽放,雪域高原的原生态艺术”。此前,这个古乐展示团应中华文化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