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4   星期一   农历六月二十   小暑 小暑
搜索
专题报道
秦腔《游西湖》    傍晚七点,古城西安灯火阑珊,城墙根儿的空场上,马扎、板凳已经支好,梆子、板胡悠悠操起,站在一旁的票友们饮上一口茶,准备开唱今晚的大戏。    三十公里外的咸阳,已经收工的出租车司机不忙着回家,把车停在路边,掏出手机准备拨通热线电话。    七十公里外的武功乡下,吃过晚饭的乡党们聚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收音机沙沙作响,在夜空中搜寻着那熟悉的电波。    三秦大地,城乡村镇,每个夜晚都为同一个声音守候,守候一个叫做杨铭的主持人,守候一个开播...
查看更多
人物
彝族烟盒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施万恒中国的少数民族向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彝族人更是将歌舞文化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中国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歌舞表现形式:彝族烟盒舞和海菜腔,这里的彝族人用这种歌舞形式传递情感,赞美生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施万恒今年69岁,来自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因为从小就酷爱烟盒舞,12岁便开始拜师学艺,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施老总是面带笑容,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保护、传承,而其关键词应当是“原汁原味”。2016年,对中国艺术研究院来说是一个成果丰硕之年,尤以《昆曲艺术大典》的出版,并于年末惊艳现世,成为年度收官的亮点。《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始于2004年,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至今恰满12年——一个小轮回,终于功得圆满。作为始终投身其中的主要干事之一,此刻本可以卸下重负,细细品味积郁在心的万千感慨,不意被《昆曲艺术大典》出版引起的热烈反响所推动,旋即进入了《昆曲艺术大典...
查看更多
论坛
    拜师古已有之,只是时至今日,这种仪式也逐渐行将就木。对于跪拜之礼,鲁迅先生还曾挖苦、嘲笑过,所谓有形的辫子剪掉了,脑后仍挂着无形的辫子。但是,撇开其封建糟粕部分,就非遗领域而言,拜师仪式,似乎于今有必要提倡。    一位非遗专家曾说过,在传承人概念出现之前,传统手工技艺的佼佼者就是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他们只是大家口耳相传的泥人张、葡萄常、面人郎等,只不过现在将之放在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非遗保护体系中,他们才被冠以传承人的名号。那么,如果我们将每一项传...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举行,日前,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介绍,本届威双中国馆策展人、策展主题与参展艺术家已经确定——策展人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他将率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参展,中国馆的主题为“不息”。   消息发布之后,人们纷纷关注这一艺术家组合,四位参展艺术家中,除了当代艺术界熟知的邬建安、汤南南之外,另两位却属于通常我们认为的“工艺、非遗”范畴——汪天...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日前,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厅获悉,截至目前,省非遗中心共组织拍摄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等省级以上非遗传统美术类项目94项,实地采访传承人115名,存有访谈录音300余小时,抢救性记录了一批珍贵资料。  传统美术类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一些民间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正在加速消亡,传承、保护后继乏人。2015年3月,我省启动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这是继“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之后开展的又一项专项抢救保护工程。  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指导学徒制作漆器  从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到漆器形成,全部50多道工序、80多个生产环节,都需手工完成。其中,纯大漆和皮胎等工艺是大方漆器所独有。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制作漆器  大方漆器,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明、清时期,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陈设品及精致器具流行。  据大方史料记载,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朝洪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傩戏《打狮子》   在湖南临武县油湾村,“神”仿佛就存在于村民的生活之中,在不大的村庄中,有两座祠堂、一间神庙和一座古戏台,而当傩戏上演时,村民们将各方神灵“请”到一起,汇聚一堂。当平日里普普通通的乡亲们穿上戏服、戴上面具,舞于高台之上时,神圣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已然降临,仿佛神灵真的已经到来,人与神之间正在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初见傩戏    身为一个北方人,此前,我对傩戏只有耳闻,未亲见。同行的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梁向东告诉我,作为上古时代...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近日,青海省正式启动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建设项目项目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活态”保护和传承格萨尔文化,改变“人亡艺绝”“艺随人亡”的局面,将极大地推动格萨尔文化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抢救保护工作,弘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此项目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家格萨尔文化数据库。这是记者2月17日从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了解到的。传承人是格萨尔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抢救性发掘记录、数字化整理保护是目前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不可...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日前从西藏自治区群艺馆获悉,西藏今年将启动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作,为后人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近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西藏共有8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但近年来,其中十多名传承人相继离世,部分健在的传承人也年事已高,逐渐丧失传承能力,高龄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人。”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