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徐祖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1年生,2012年去世,浙江杭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祖兴于1944年入丁德有剪刀作坊当学徒,拜丁德有为师学习手工锻制剪刀技艺。1947年在杨阿荣剪刀作坊当钳下手,1949年至1952年在何春耀剪刀作坊当工人,成为当时杭州剪刀行业里小有名气的能人。1953年,政府组织成立了5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他与施金水等一批制剪高手集中起来,把张小泉的古法锻造工艺继承了下来。1957年张小泉生产合作社改制...
查看更多
杨光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2年生,安徽芜湖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明末清初汤鹏和肖云从创立铁画以来,到杨光辉已经是第六代传人了。杨光辉于1948年师从芜湖铁画第五代传人、舅父储炎庆学习铁工锻打技艺,为了提高艺术修养曾拜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山水画家王石岑为师学习国画。他从艺五十余年,参加过人民大会堂铁画“迎客松”及其他六件作品的创作,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使得铁画艺术进一步得到了弘扬。杨光...
查看更多
杨光宾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63年生,贵州雷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锻制银饰的手艺承自祖上,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了。杨光宾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15岁正式出师游艺,带上自己的几位徒弟几乎走遍了贵州境内的所有地区,以及广西、湖南等省。在长期的银饰制作生涯里,杨光宾虚心向老一代银匠学习,不断进取,对苗族传统银饰制作技艺中的熔炼、铸型、锻制、拉丝、焊接、錾刻、编结、洗涤等三十多道工序能够熟练把握。他制作的银饰花样繁多...
查看更多
项老赛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阿昌族,1960年生,云南陇川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项老赛14岁时随父亲学习打刀技艺,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天生的悟性,对车、钳、刨、刮、烤、磨、铣等金属切、削加工的全套技艺得心应手,27岁便开始自立门户。因其技术过硬,在乡里享有“户撒刀王”的美称。他不仅继承了阿昌族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还对刀具的制作不断创新,严格选料,量材使用,努力提升产品的使用价值和装饰艺术价值,真正做到“削铁如泥、吹发即断”。近几年,项老赛...
查看更多
马维雄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保安族,1958年生,甘肃积石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马以奴斯习练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12岁时已基本熟悉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全套工序,在父亲不断地点拨下,青年时期的马维雄已经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工匠,成为马尕虎传承谱系中第三代传承人。他所打制的腰刀式样新颖独特、美观大方,而且加钢好、淬火准时,刚柔相济,刀口锋利,经久耐用。刀型主要为西瓜头和什样锦双刀。1985年,马维雄在保安族聚居地刀匠技艺比赛中...
查看更多
冶古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保安族,1930年生,2009年去世,甘肃积石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冶古白自幼随舅父马哈乃菲学习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17岁学艺成熟,开始在自家作坊打制“保安腰刀”。他的独门绝艺是打制“鱼刀”,“鱼刀”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刀口锋利,张开时极富有弹性,特别是刀背上弹簧的设计更为奇巧。他在农闲之余生产了大量的“鱼刀”,而且培养了一批传承人。
查看更多
钱美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7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硕士研究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1958年进入珐琅厂工作,师从汪宝成、于兆贵等老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她是新中国第一位专门从事景泰蓝设计的知识分子,是将美术理论知识应用到传统景泰蓝技艺中的典范人物。她把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创作技法运用到景泰蓝掐丝点蓝工艺中,创造了表现飞雪的剔染点蓝法,研究创新了四种施釉工艺新法,提出并推广素雅色调即调和色,用色彩学原理...
查看更多
张同禄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2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8年进入北京景泰蓝厂学习制胎技术,翌年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金属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北京工艺美术厂景泰蓝车间,师从金世权、乔德富,先后在掐丝、点蓝、磨光等各道工序实习,熟悉并掌握了景泰蓝制作工艺。1963年,调往设计室专职从事景泰蓝设计工作,后担任副厂长兼总工艺师,在产品创新设计、铸胎工艺的恢复、珐琅铂晶的发明、景泰蓝与其他工艺结合、景泰蓝向室外环境...
查看更多
杨福喜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满族,1958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福喜从小喜欢动手制作,13岁始正值“文革”时期,不能学习弓箭制作,便随父学习木工技术,为后来正式学做弓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杨福喜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弓箭制作中,并正式成为“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人。其传承的“聚元号”中国传统双曲反变复合弓的制作技艺,在风格形态上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弓体绷上线后,其握把部分后缩,弓臂上下形成对称的弧曲,弓臂的两个末梢反向...
查看更多
文乾刚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生,北京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8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雕漆厂。他师从朱庭仁、孙彩文等老一辈雕漆工艺大师,熟悉雕漆制作的每道工序。2003年,由于技术工人逐年减少,产量连年递减,雕漆厂改制停产。文乾刚毅然带领几位老同事建起了现在的雕漆工作室,为的就是让传承了一千多年的老工艺不致失传。文乾刚用“耗工繁具”来概括雕漆的特点,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设计策划和雕刻两道工序。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