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南琼北地区,尤其是海南省澄迈县域祭祀冼夫人的民俗活动被称为“军坡节”,民间也将其称作“闹军坡”“发军坡”“吃军坡”等,是海南汉族和黎族等多民族民众共同信奉并认同的地域文化。每年从农历正月开始至五月底,澄迈各地乡村会在各自固定的时间举办闹军坡活动,且有着一套流传已久的仪式和程序。 军坡节是一项在澄迈每年固定时间举行的信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开始至五月底,澄迈各地乡村在各自固定的时间闹军坡,有着一套流传已久的仪式和程序。每年军坡节期间,先由信民推选出的组织人员...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女子太阳山祭祀主要流行于云南省西畴县西洒镇的上果村。这一节庆和仪式活动起源于壮族早期的太阳神崇拜和神话传说,其主要内容涵盖女人祭太阳的传说、太阳山与祭祀场地、祭太阳日男人为女人服务、祭太阳女神的供品、祭太阳的仪式等。祭太阳仪式又包含女人洗澡换装、上太阳山、清理祭祀场地、摆设祭品、唱诵《祭太阳古歌》、分享祭品、男人们备办晚宴、陪太阳女神进晚餐等具体环节,是壮族世代传承的传统信俗。 女子太阳山祭祀源于先民们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对太阳的敬畏与崇拜,据专家分析,该节...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      海沧蜈蚣阁是流行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的节庆民俗活动中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旧时为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今为民俗踩街活动形式之一。广泛流传于厦门、泉州、漳州等闽南一带及台湾、金门地区。   闽南一带,抬阁又称“艺阁”,阁台上扮装故事,演唱南音。蜈蚣阁为艺阁的一种表现形式,又叫“装阁”、“龙阁”、“凤阁”,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中已有记载。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   “蜈蚣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汨罗市      抬阁故事会是在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长乐抬阁故事会起于隋唐,盛于明清。   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长乐人自发分成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团体,举行故事会竞演。抬阁故事内容多为历代忠孝节义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又分上、下市街故事会,故事会巡游表演时,伴随会旗、彩旗、牌匾、彩灯、锣鼓、乐队等,再配以玩彩龙、舞火龙、舞狮、彩莲船、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宜章县      宜章夜故事是在湖南省宜章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台阁。”装演故事是抬阁的主题内容。民国《宜章县志》称:“城关装演故事,清光绪初年最盛。自元旦至上元,每夜辄有数十台,近年最盛。”   宜章夜故事活动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以元宵节为高潮日。其形式是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剧人物等汇集于一个抬桌上。多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通海县      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台会碑》记载,原通海、河西(今通海县辖镇)两县迎高台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从七街(今通海县辖镇)开始,流传至河西城、通海城以及各村落。清嘉庆、道光年间,七街、通海县城、河西县城、四街、杨广(今通海县辖镇)相继成立了“高台会”,传承至今...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花甲礼是朝鲜族民众为60周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会,是朝鲜族重要的人生礼仪。   花甲是“花甲子”的简称,60年为一个花甲轮回,所以60周岁称为“花甲”之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朝鲜族迁入牡丹江流域,花甲礼随之传承,存续至今。   举行花甲礼时,儿女们为老人摆寿宴,广邀亲朋邻里欢聚一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献寿是基本的仪式,寿庆礼开始,先由司仪介绍过寿老人的生平业绩,儿女和来宾代表致祝辞,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沁水县      沁水柳氏清明祭祖是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祭祖礼仪民俗。   西文兴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保留着柳氏在明清具有宗法制度特征的完好古建筑群。柳氏民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落居住人口迄今仍是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记载,该村柳氏后人均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世居西文兴村,遵训守礼,传承了河东柳氏家风和美德,延续了河东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下沙祭祖是存续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的黄氏传统祭祖礼仪活动。下沙村与香港隔河相望,村民均为黄姓,现在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黄氏后裔约有3000人。南宋时期,客家人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辗开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今存九世祖“黄思铬公世祠”始建于明代。传世《黄氏家谱》中载有家训,第三条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应立祠堂,置祀产,春秋时节令我族人咸集祠堂...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