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11日晨6时45分在德国柏林因病逝世,享年90岁。乌丙安先生,1929年生人,蒙古族,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全权会员,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会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外18所大学客座教授。乌丙安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俗领域的学术研究活...
查看更多
要闻
7月4日—9日,第14届坦坦非遗艺术节暨绿色投资论坛在摩洛哥坦坦市举办,艺术节期间将涵盖绿色投资论坛、手工艺展示、驼队游行、赛马等一系列活动。中国受邀担任本届艺术节主宾国,并派出由官员、中资企业代表、艺术团、媒体记者等数十名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绿色投资论坛上的民乐演出沙漠非遗项目——赛马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立特向艺术节发来贺信说:“2018年是中摩两国建交60周年,是双方探讨全面深化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契机。中国政府一直以来积极鼓励中国企...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3期:2018年7月2日—7月15日 本期信息一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师资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 2018年非遗传播高级研修班在京举行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
查看更多
人物
非遗传承人曹纳木(受访者供图)“以前的日子是论天过,现在是论秒的,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就是没那么多时间了。”7月2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曹纳木一字一顿地说道。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鄂托克前旗见到曹纳木时,他正忙着整理、翻译鄂尔多斯民歌。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然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着。  曹纳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技术部主任汪自强在讲授书画包天地杆    6月30日,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民族传统技艺(书画装裱、古籍修复方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结束了集中培训课程。来自重庆、四川、内蒙古、河北、山东、浙江等15个省份的50名学员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回到各自的家乡完成古籍修复作品,并于10月参加培训班的古籍修复作品展。    记者了解,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员一半是来自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
查看更多
要闻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11日晨6时45分在德国柏林因病逝世,享年90岁。乌丙安先生,1929年11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蒙古族,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全权会员,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会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外18所大学客座教授。乌丙安...
查看更多
人物
郭海博在铁板上作画    笔墨纸砚,点画勾染,纸上作画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和人生理想的传统方式。然而在河北,有这样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以铁锤做笔,铁板做纸,打造出一幅幅生动的充满乡愁和乡思的铁板浮雕作品。他就是开创了铁板浮雕艺术的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郭海博。    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    走进郭海博的工作室,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冷硬中不乏生动、色彩与温度的铁板浮雕,郭海博正锤錾并举,铁笔龙蛇,时而金声玉振,时而黄钟大吕,时而烈焰烧灼,几经雕琢,一幅凹凸雅韵、形...
查看更多
人物
 綦涛在研究荣昌夏布创新产品。    她出身于艺术世家,10年来一直致力于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夏布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还培养了千余名妇女及女大学生掌握专项手工技能,帮助她们创业就业……她就是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綦涛。    綦涛从小热爱国画和书法,在2007年被夏布的制作工艺吸引之后,同年便创办壹秋堂夏布坊。她说:“真正将希望变为现实的,属于那些许愿之后踏实践行的人。”    初出茅庐就经历考验重重    夏布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
查看更多
论坛
 (来源: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我国非遗教育开展有年,其实践现状如何,面临何种困局,如何寻求突破?笔者结合近十年的非遗教育实践和思考,用三句话加以概括:星星之火待燎原之现状,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困局,上下求索重行知求突破。  非遗教育  “四缺”现象显而易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来,各地非遗教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图片展示、现场展演、传承人示范、观摩传承基地、专家授课、非遗技能大赛、非遗研学、非遗社团……可谓形式多样、琳琅满目。特别是...
查看更多
论坛
      【教改透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