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的丹霞地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据赤水市旅游局数据,2017年赤水游客接待量达16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5.17亿元。
贵州赤水 / Chishui
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地的特征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这样跌宕起伏的地貌,对保护当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动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约400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
2010年,由贵州赤水等六处提名地组成的中国丹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对这六处提名地的突出普遍价值的肯定,同时也间接对当地生态的保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例如禁止砍伐原始山林、限制游客数量等。
丹霞地貌 / Danxia landform
遗产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并不少见,如何找到一条既不破坏遗产地生态又不妨碍当地经济发展的道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一定是因地制宜的。那么,对于贵州赤水来说,答案又是什么呢?
除了著名的丹霞地貌,赤水还有一项有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赤水竹编是一项技巧性较高的工艺绝活,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它通过二十多道工序将1厘米宽的竹片分成20根竹丝,经过工艺师的精心编织,将竹丝编织成一幅幅书画艺术品和装饰品等。
赤水竹编 / CBW
如此有特色的地方工艺品,深受游客的青睐,但由于技术难度大、习艺时间长、制作周期长等原因,赤水竹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经考察,赤水拥有132.8万亩的丰富竹林资源,包括杂竹80万亩。竹编的主要原材料杂竹每两年一成材,其砍伐不会对当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能够对赤水竹编加以推广,就能够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基础上,既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竹编作为一种在家就能操作的手工艺,能够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妇女返乡就业,帮助缓解当地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
赤水竹编培训班集体合照 / CBW Workshop group photo
赤水竹编培训班开班仪式 (左起:赤水农业广播学校校长柳卫东、赤水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廖朝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卢叶、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副局长胡益、国际竹藤组织高级项目官员李艳霞、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卢华英) / CBW Workshop opening ceremony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启动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2018年社区可持续生计活动,在当地开展赤水竹编培训班,提高竹编产品附加值,并且配合适当的营销策略,重塑赤水竹编产品市场格局,以期最终达到既保护当地生态,又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双赢目标。
卢华英为学员准备的竹编作品小样 / CBW sample made by Lu Huaying
赤水竹编培训班现场 / CBW Workshop
赤水竹编培训班现场 / CBW Workshop
8月27至9月10日,54名自愿报名并通过筛选的农户参加了赤水竹编培训班,其中36人为女性,参培学员中还包括3位残障人士。在为期15天的培训中,赤水竹编传承人卢华英等为学员们讲解了破篾技术、灯笼制作、花盆编织等技艺。这次培训为赤水竹编培养了社区带头人,让更多当地居民了解并参与到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中。本次活动由国际竹藤组织和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共同执行,并得到了赤水农业广播学校的支持,促进了多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本文部分图片由国际竹藤组织和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