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9-15 星期一 农历七月廿四 白露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276)
机构
(5)
政策
(290)
资讯
(7128)
清单
(3477)
资源
(783)
学术
(1328)
百科
(13)
其他
(252)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地震灾区“非遗”保护重在修复基础
2008.07.14
其他新闻
地震灾区“非遗”保护重在修复基础 汶川大地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触目惊心,使得本来就十分紧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雪上加霜。这同时极大地唤起人们对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特别是饱受大地震危害的羌族文化,更成为关注的热点。文化部和受灾省、市(州)、县各级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机构都紧急行动起来,先后在北京和成都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四川省文化厅迅速组织专家制定了《四川省汶川地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纲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
查看更多
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08.07.14
其他新闻
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近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与江西三清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四十六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园地一朵奇葩――评剧
2008.07.14
专题报道
中国戏曲园地一朵奇葩――评剧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包括300多个声腔剧种,评剧是其中影响最大剧种之一。评剧亦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它流行于中国华北、东北以及其他地区。 中国的冀东唐山,北靠长城,南临渤海,水陆交通发达,为近代工业之都。评剧就诞生在这块物华天宝的大地。自诞生百年来,评剧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姹紫嫣红的戏曲百花园,评剧堪称一朵绚丽的奇葩。 滦河两岸的冀东大地上,勤劳...
查看更多
三羌文化传承人紧急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008.07.09
其他新闻
三羌文化传承人紧急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资料图:2007年5月23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上,羌族小伙表演羊皮鼓舞。 (中新社发鲁彦摄) 记者从四川省绵阳市文化局获悉,按照文化部破格申报的要求,绵阳市紧急推荐10项文化
项目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荐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绵阳市文化局介绍,在这次的紧急申报中,因地震受损严重、处于濒危的北川羌年、江油青林口高抬戏2项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大批实物和资料被埋 震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2008.07.08
专题报道
大批实物和资料被埋 震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文化系统遭受了重大损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受到重大破坏,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损毁。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已经展开。 抢救“非遗”实物和资料刻不容缓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是羌族人,他父母家在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山间,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后被淹没了。侯斌不仅失去了家,还面临失去“精神家园”的危险,因为据他...
查看更多
汶川地震重创羌族:4000年禹羌文化出现传承危机
2008.07.08
专题报道
汶川地震重创羌族:4000年禹羌文化出现传承危机 核心提示 汶川地震,重创羌族。 20多万人口的羌族,仅在北川就有约2万人遇难。同时碉楼、古墓葬群、土陶、瓷器等难以计数的羌族文化遗产遭到毁损。 更为严重的是,羌寨被埋,走出深山的羌人面临传统汉化问题;并且能口授羌文化的6位老释比遇难2人,使得依赖口口相传的羌文化出现传承危机。 目前,文化部成立工作组部署抢救工作。学者冯骥才也入川调查。保护羌文化的运动正渐次展开。 在羌族文化中,饥荒...
查看更多
浙江非遗亟待保护 2600余项濒危500余项消亡
2008.07.08
专题报道
浙江非遗亟待保护 2600余项濒危500余项消亡 “绝技不能成为‘绝唱""!”71岁的陈谊君是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项目
之一杭剧的代表性传承人,14岁开始学习杭剧,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眼下,他正在学习电脑打字,准备把关于杭剧的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作为杭州独有的地方戏,杭剧始于元明,至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销,至今失传近40年。“希望杭剧能传承下去。”陈谊君老人说。 在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
查看更多
细说羌语,解读释比
2008.07.07
专题报道
细说羌语,解读释比 羌族葬礼上老人们在跳祭奠舞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提供祭祀活动中的释比(本网资料) 每去调查一次,心就沉一次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曾因工作关系4次深入羌族地区,对羌族的语言、文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这次在“5.12”地震中备受关注的桃坪羌寨就曾多次留下他田野调查的足迹,记者的采访也从这4次田野调查开始。 孙宏开虽已74岁高龄,但思维敏捷,记忆力相当好,他告诉记者:这4次调查的时间分别是1956年(两个多月)、1958年...
查看更多
“复音孤岛”的千年羌歌
2008.07.07
专题报道
“复音孤岛”的千年羌歌 羌族老人在唱多声部民歌 (资料图片) 仁青的家在四川省松潘县热雾区的小姓乡,这里是黑水、松潘和茂县交界的三角地区,几千年来,岷江、黑水河、热雾河把这里包围,宛如孤岛。但他们却拥有一笔其他羌族人少有的财富――多声部音乐。 仁青的父亲郎加木是当地有名的羌族歌王,六七岁开始,仁青就跟着爸爸到处去唱歌了。“羌族的民歌大多是多声部,要两个人或者两人以上才能唱。”仁青的搭档是从小的玩伴格洛,后来成了他的妹夫,他俩一起组成了“毕曼”组合...
查看更多
川紧急申报羌笛羌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8.07.07
其他新闻
川紧急申报羌笛羌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四川省目前正在开展对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处于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 据省文化厅教科处处长郭桂玲介绍,省文化厅日前已组织专家开展了对绵竹年画、羌年、羌族多声部、羌绣、羌笛、羌族羊皮鼓舞、川北薅草锣鼓、青城洞经音乐、青林口高抬戏、桂花土陶等多项受损严重处于濒危的国家级非...
查看更多
1
1287
1288
1289
1290
1291
132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