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7   星期四   农历六月廿三   
搜索
地方新闻
岁岁重阳秋风劲,敬老孝老暖人心。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值此重阳佳节来临之际,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慰问展示展演活动,组织传承人于10月23日上午走进沈阳市和平区养老院,与老人们欢聚一堂,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辽宁非遗走进养老院 重阳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除了出游赏秋、登高避灾等习俗外,更多地被赋予了敬老、爱老等传统美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金九十月又重阳,枫红菊艳丹桂香。晚秋如画景色美,春华秋实好风光。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及传承意识,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密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联合组织开展“非遗传爱心  情暖重阳节”主题活动...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传承,发生于过去,也发生在当下,更发生在未来。10月18日,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想集团华东大区、安徽广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行的“‘徽学传承 益起联想’安徽非遗进校园”公益大讲堂活动,走进合肥市涂郢小学,通过对徽学文化、徽学研究学者、传承人的故事了解,鼓励青少年扛起徽学文化的传承接力棒,让徽学浸润童心。活动中,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孩子们捐赠了非遗有关书籍。 活动现场特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豆文凯,安徽省非遗代表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我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下,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入选项目资源采集工作,并已经先后完成了7个项目。 该项工作的开展以我中心编制的系列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为指导,关注并记录入选项目的本体内容、传承主体、文化生态、履约实践和保护成果。 我们将...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0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大会即将在珠海斗门上洲村拉开帷幕!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大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珠海市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联合主办,以“打造交流合作新高地,构建湾区非遗共同体”为主题,集非遗演出、展览展示、非遗市集、非遗手工体验等多个热门活动于一体。 粤港澳三地200多项非遗项目、500余名非遗传承人及大咖嘉宾...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为深入实施“我爱浙疆·阿拉尔我和你”文化润疆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浙疆台阿非遗书画展+非遗集市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非遗宣传活动,多层面、多方位、立体式展现浙江和新疆、台州和阿拉尔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成果。 2023年10月20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指导,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台州市文广旅体局、台州市援疆指挥部主办,浙江非遗...
查看更多
要闻
10月23日上午,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太原市交通运输局、太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23黄河非遗大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学英: 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将于11月2日至6日在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将有沿黄9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00余名非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
查看更多
要闻
10月23日上午,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重要组成活动“非遗+旅游”推介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本次推介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要守正创新、活态传承,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各种“劝学”“劝捐”“戒缠足”等带有“革命意味”的歌谣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呈现出巨大的生长潜力。随着时代发展,特定文化场域推动了红色歌谣的传承及发展,特别是在非遗话语引入之后,非遗保护视域下的红色歌谣中对革命生活及情感实践的描绘,被广泛运用于非遗叙事及实践活动之中,转化为构建文化认同的有效资源。近年来,红色歌谣中所呈现的民众生产、生活及精神领域的鲜活体验及“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以高度包容性的框架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