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47)
机构
(5)
政策
(292)
资讯
(7008)
清单
(3477)
资源
(782)
学术
(1319)
百科
(13)
其他
(2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传统中医药文化(桐君传统中药文化)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桐君传统中药文化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以中药采集与炮制技艺为核心内容,还包括桐君历史传说、《桐君采药录》文献、桐君山文化遗址、药祖桐君祭祀活动等,是由医药技艺、民间信俗、历史遗迹等组成的综合性传统医药文化。 相传上古时期,桐君受黄帝之命,采百草、识药味、定三品、立君臣佐使、著《桐君采药录》,被后人尊称为“药祖”,居处称为“桐君山”。历代医籍中均有许多对桐君的记载。至今,桐君山上仍保留着纪念桐君的祠塔、碑亭、摩崖石刻及历代名人题词等珍贵遗...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知识和行为体系,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是顺应二十四节气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一种中医非药物养生和治疗方法。 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相传为唐末宋初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养生家陈抟老祖(陈希夷)所创。在明代铁峰居士所撰《保生心鉴》、明代罗洪先所撰《万寿仙书》、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中都有完整记载。原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周潜川先生约在20世纪30、40年代得到青城山赵炼师的传授,并传给山西徐一贯、杨凯等,再传至张明亮,后经张明...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道家日用导引养生法是根据一天人体气血流注规律而设定的一套日用导引养生法,是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养生方法。它倡导顺应自然、天人相应、重人贵生的哲学思想,以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原理为基本理论。 本法体系完整,包括起静功、止静功、无极功、阴阳功、五行功。起静功是晨起时的养生方法:春夏寅时起、秋冬卯时醒,先醒心后醒目,然后起坐,行叩齿、绕舌、漱津、咽津、早橐籥(行吸、满、闭、呼)9次,达到醒神作用。止静功即睡前养生法:春夏亥时睡、秋冬戌时眠,睡前不思善、不思...
查看更多
藏医药(尤阙疗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尤阙疗法起源于青藏高原,最早可追溯至1200多年前,是由大医师康珠旺姆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独创的一种外治方法,师传至帝玛尔·丹增彭措后得到补充和发扬,后经曲智嘉措、加杨乾泽、居米旁尕玛成列、康藏·周加等大师相继传承至今。目前,主要传承人为果洛州达日县名老藏医当增,后由黄南州泽库县老藏医宗智师承,现由循化县中藏医院门诊部洛藏师承并设立尤阙室,对这一具有独特疗效的外治方法进行应用与传播,使这一藏医宝贵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延续。 尤阙疗法包括治疗者、治疗物...
查看更多
藏医药(藏医脉泻杂炯疗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医脉泻疗法,藏语称之为“杂炯”,是青藏高原独有的藏医学疗法,是藏医十八大治疗实践中具有特殊疗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藏医脉泻杂炯疗法以人体循环和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为根本,结合藏医病理生理理论,选择性地服用“强巴敦巴”“佳如古觉”“呐佳塞泻”等三种药物,并在藏医“脉泻护理”的特别护理下,使内在的致病因素通过泌尿系统和消化道排出体外,属藏医泻疗范畴。该疗法对陈旧疾病、子宫痞瘤、死胎不下、绝育、痛风、湿痹、疖痈、水肿等众多疾病具有独特疗效,特别是对脉道疾病有不可替...
查看更多
藏医药(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索瓦日巴是基于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生命现象、疾病规律、调养对策的一种知识和实践,在适应高原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世代相传,是藏族五明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族居住区,以青藏高原的农牧区为核心传承区域,有南北两大流派。随着藏族文化的传播,逐步辐射到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索瓦日巴以苯教医学为理论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到公元8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燕青门正骨疗法是重庆市重要中医学术流派,是燕青门独家一脉传承至今的武医正骨体系,分布于重庆市江北区、渝中区、九龙坡区等地区,影响力辐射至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省市,目前已传至第十代,传承弟子300余人。 受地理环境影响,重庆地区湿气较重,久居此地居民易发寒湿痹症等骨关节疾病,其山地属性导致民众在生活劳作时,常有扑跌损伤,对骨伤治疗需求显著。重庆也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丰富的中药材为燕青门正骨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疗效保障。 燕青门正骨疗法由手法复位、小夹板固...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施氏伤科疗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施氏伤科是我国中医伤科的一大流派,主要在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传承,还分布于上海市静安区、浦东新区、崇明区,江苏省海门市,北京市,安徽省六安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该遗产
项目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特效中草药内服、外敷、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等技术,专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病、四肢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筋骨疾病的诊疗。理论上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实践中注重“内外结合,三期论治”。目前研制出疏风舒腰颗粒、地龙舒腰胶...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魏氏伤科疗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魏氏伤科是以“内服与外用药相结合,手法与导引相辅佐”为特点的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目前主要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的10家医疗单位。 魏氏伤科起源于山东曹县魏氏世医之家,魏指薪是第二十一代传人,幼承家学。1925年,魏指薪只身闯荡上海滩。在老上海南市区方浜桥寿祥里挂牌行医;抗日战争爆发后,迁至法租界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开设私人诊所。由于其出色的医疗技术及高尚的医德,迅速享誉沪上。1955年,魏指薪关闭私人诊所,加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并同时在广慈医院(现瑞金...
查看更多
针灸(程氏针灸)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程氏针灸是一种关于针灸的传统医药知识与实践,是中医针灸流派的典型代表,源自江苏淮阴,成于北京,已逾百年历史;传承五代,脉络清晰,现流传于南京、北京、上海、山东、海南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 第一代传承人程序生是清末秀才,精研岐黄医术,弃儒向医;第二代程莘农继承祖训,受父启蒙,19岁挂牌行医,积累了丰富的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创“理法方穴术”针灸辨证治疗体系,是该遗产
项目
的奠基人。第三代、第四代主要是从事程氏针灸相关工作的团体,第五代传承人除了国内学徒外,新增海...
查看更多
1
385
386
387
388
389
13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