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流老醋酿造技艺是我国传统酿醋技艺之一,流布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独流明代隶属河间府,明嘉靖《河间府志》有“春分酿酒拌醋”和制“鱼酢”的记载。独流镇是群流环绕的水泽之乡,盛产鱼虾。该地区四季分明,气候和温度适中,土质优良,水源充足,盛产小麦、高粱、豆类等,是制醋的优质原料;南运河水甘甜可口,酸碱值适中,非常适于制醋。因此,历史上独流的手工业多为酒、醋等作坊。 独流老醋酿造技艺300多年来传承有序,酒精液态发酵逐步扩大、醋酸固态发酵2次成熟、醋醅天然翻晒陈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织金苗族蜡染技艺是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同时辐射周边区域的蜡染技艺。织金地处乌蒙山区腹地,据《织金苗族》记载,其境内32个乡镇(街道)均有世居苗族,并传承蜡染技艺。 织金苗族蜡染技艺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为构图,不借助剪纸或其他工具,仅用指甲构图。第二步为画蜡,蜡刀(全世界最小)加热后,蘸蜡在白布上描绘纹样生成图案。第三步为染色,将布料放入染缸中染色,通过不同手法将布染成满意的靛蓝色为止。第四步为脱蜡,将染好蜡的制品放入沸水中脱蜡。第五步为漂洗,将脱蜡...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什业图刺绣是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传统手工艺。清代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清廷封科尔沁部首领奥巴长子巴达礼为扎萨克和硕土谢图(音译“图什业图”)亲王。在第十三世亲王巴宝多尔济执政期间,清廷授意其在今代钦塔拉苏木修建亲王府。王府于1890年竣工。自此,图什业图刺绣通过为王爷、福晋绣制服饰和生活用品的专职绣女世代传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图什业图刺绣流传至民间。历史上,图什业图刺绣制品曾作为贡品呈奉清廷,并作为馈赠品交流于蒙...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安满族刺绣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世代相传的满族民间手工刺绣。宁安市宁安镇、东京城镇、渤海镇、海浪镇、卧龙乡、马河乡等地是该项目的重点分布区域。宁安市,史称“宁古塔”,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素有黑龙江小江南之称,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为宁安满族刺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自然人文环境。 满族刺绣来源于古代女真人的钉线,钉线是女真人妇女绣在狩猎的箭囊和马鞍坐垫子上的一种简单的民间手工艺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手工艺术。开始是白色皮革,绣上黑线装饰...
查看更多
北京绢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京绢人是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种以丝绸塑造人形的传统艺术,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绢人曾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至今我国北方地区还保留着在元宵灯会的彩灯中展现各种形态绢制彩扎人型的习俗。 北京绢人取材于中国历代民间故事中的仕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等题材,以绢为制作材料,由手工制作成三维立体艺术人型。其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故名为“绢人”。艺人们利用丝绸纱绢材料的柔软细腻、延展性强等特点,经过雕塑、挤金彩绘、服装剪裁、缝纫、道具背景和组装等十几道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铜梁龙灯彩扎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各村镇街道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参与者众多。因项目实践中所扎的表演道具、景观彩灯和工艺品均突出了龙文化的主题,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故名“铜梁龙灯彩扎”。铜梁地处渝西,自然条件较好,农事兴盛。明朝万历年间《川东志》对铜梁人的描述为“人多秀异,喜读诗书,男耕女织,尤工艺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为铜梁龙灯彩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铜梁龙灯彩扎制品和作品具有厚重的民间色彩和生动的民间审美意趣,主要分为表演龙灯、景观龙灯和工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巴林石雕是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特产的巴林石进行雕刻艺术创作的工艺美术技艺,历史悠久,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距今6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了用巴林石雕刻的玦、佩、蚕、鸟等文物。该项目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12个旗县区,在内蒙古其他地区和福建、浙江等地,也有分布。 巴林石雕的主要原料为巴林石,学名为“叶腊石”,产地位于距巴林右旗大板镇45公里的查布呼草原特尼格尔图山,是赤峰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珠绣是粤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在明清时已广泛盛行于潮汕民间。其核心分布地区是粤东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其中以潮州最具历史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同时,向汕尾、梅州、河源、广州、韶关等周边区域扩散。 珠绣是用针线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珠片、晶石、胶石等多种材料,在画布、纺织品、花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上绣出生动立体、色彩绚丽的图案,用来描绘大自然的花、鸟、虫、鱼以及人、物、事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常州乱针绣是中国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1912年由杨守玉创制于江苏省常州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现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各地,尤其以常州市为代表,并流布至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社区。 常州乱针绣,一改“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传统平针刺绣手法,以素描和油画理念为主导,凭针作画,丝线达意,创造出纵横交错、长短并用的丝线绣面作品。其绣面,近看针法貌似紊乱,远看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杨守玉首创的《老人头像》《少女与天鹅》等常州乱针绣作品,曾经轰动华夏绣坛和画界。 一件完整常州...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娘唐卡,是源于通天河流域的一种藏族唐卡。它由印度佛学大师班钦·弥底迦纳创制于公元10世纪末,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主要分布范围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县、石渠县、德格县,西藏自治区等地。 因其流传区域地理位置偏僻且交通不便,鲜受外界影响,藏娘唐卡历代画师严格遵循古老的度量和风格,作品始终保持着独有的风格和特色。 藏娘唐卡以悠久的历史、严格的度量经、饱满的色彩及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带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在唐卡艺术中独树一帜。在历代画师的不断完善和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