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宋爱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9月生,河南省虞城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1953年起跟随其母刘世红习艺。唱腔快捷明朗,大腔大调,善用喷口和贯口,在表演过程中又综合吸收东路坠子唱腔、乔派坠子的欢快音调、徐玉兰的“疙瘩腔”作为甩腔,逐渐形成了自己抒情欢快、委婉通畅、大气豪迈、风趣流利的演唱特点,在豫皖苏一带享有盛名。经其演唱和加工的唱段多达两百余个,代表作有《山猫嘴说媒》等。退休后先后培训少儿曲艺演员五十余名。
查看更多
宋小青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3月生,浙江省绍兴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摊簧(绍兴摊簧)代表性传承人。1961年考入绍兴曲艺训练班,师承樊五十。学艺期间成绩优异,脱颖而出,满师后担任摊簧演出组主要演员。天生亮嗓,吐字利落,唱腔音准,韵味浓郁,表演诙谐幽默,节奏掌控自如,能饰旦、丑,擅长反串,深受观众喜爱。退休后,回忆整理传统曲目《阿必大回娘家》《胡子哥》《卖青炭》等十九本,录制光盘十七张。主动参与相关培训教学工作,培养后继人才,带领队伍演出于城乡舞台。
查看更多
梁金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8月生,山东省蓬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自幼随父亲梁前光学习胶东大鼓,深得其父真传。8岁开始手持板、鼓说唱小段。1961年,考入青岛市歌舞团曲艺队。其演唱板头灵活,行腔俏丽,音调优美,收放自如,声情并茂。演唱曲目有六十多段,代表作有《猪八戒拱地》《拴娃娃》《儿童英雄李大鹏》《老邻居》等。曾多次在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奖,并积极收徒传艺。
查看更多
董湘昆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7年5月生,2013年5月去世,天津市宝坻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1954年,拜京东大鼓名家刘文斌为师。在继承其技艺的基础上,将原来使用的宝坻方音改为京音。在唱腔上,借鉴评剧、二人转和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形成了脆、亮、俏、颤、柔的特点;在发音方法上,强调音色的明亮和真假声的结合运用。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当代生活的新曲目,《白雪红心》《送女上大学》等深受群众喜爱,广为传播。为推动京东大鼓的普及和学唱,归...
查看更多
王立岩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5年3月生,2018年8月去世,河北省乐亭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亭大鼓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弃教从艺,跟随韩香圃学习“韩派”乐亭大鼓,同年加入乐亭县曲艺队。其嗓音宽宏憨厚,吐字清晰,穿透力强。表演形神兼备,含蓄大方,惟妙惟肖。善于吸收众家之长,广泛汲取评剧、皮影唱腔艺术精华,全面继承了乐亭大鼓长篇《咽杯记》《鞭打芦花》《绕口令》《合钵断桥》等传统曲目。2002年组建乐亭县香圃艺术团,晚年教授学员二十多名。
查看更多
惠兆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3月生,2011年1月去世,江苏省江都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评话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启蒙于王少堂,后拜马凤章为师,学习《后水浒》《卢俊义》,再随张正卿学《水浒·卢俊义》《水浒·石秀》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讲史”内容,把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尤其是《陈毅》系列搬上书坛,更新和丰富了扬州评话书目。其表演既吸收了王派说表细腻和马派注重表演特长的特色,又借鉴了电影、电视的手法,注意适合评话不化妆、不造型、一人多角的表演...
查看更多
余红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9年11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2年师承醉霓裳学习评弹,1954年正式登台表演,1959年入上海长征评弹团,1960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天赋佳嗓,音色明亮,高低裕如,擅唱多种弹词流派,既有琴调的欢快跳跃、刚健明朗,又有丽调的柔和委婉、细腻深沉,还有蒋调流畅沉稳的韵味,富有感染力,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被听众誉为“‘余’味无穷”。代表性作品有《蝶...
查看更多
陈希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1月生,2019年10月去世,江苏省常熟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41年拜沈俭安为师。1945年与师兄周云瑞拼档,任下手,声名鹊起,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七煞档”之一。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70年代后期,先后与薛惠君、郑樱等拼档,改任上手,唱法有所变化,多以“沈调”为主,兼融“薛调”唱腔,更见深沉。说表清晰,口齿伶俐,擅长弹唱。代表性...
查看更多
金声伯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0年12月生,2017年6月去世,江苏省苏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师从苏州评话泰斗杨莲青,后又从汪如云习《三国》,从徐剑衡习《七侠五义》。说表清晰,语言幽默生动,擅长放噱,尤以“小卖”见长,有书坛“巧嘴”之称。人称书路清、口角清、眼神清、手面清、台步清、形体清。面风手势和说表配合恰当,双目运用传神。出版长篇评话《白玉堂》《开封府》,创作书目《褪色照片》《打...
查看更多
张国良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3月生,2013年4月去世,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13岁师承父亲张玉书、太先生黄兆麟,15岁登台演出,专注于讲演评话《三国》,说表清、台风稳、中气足、语言生动,善于组织“关子”。刻画角色形神兼备,着重于角色内心表达。塑造的诸葛亮、曹操、关羽、赵子龙、张飞、周瑜等形象栩栩如生,素有“活鲁肃”和“三国王”之称。创作和演出的评话数量众多,有《智取威虎山》《飞夺泸定桥》《吕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