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傅希贤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6年生,河北成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冀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傅希贤1952年受当时时尚皮影剧演出的影响,爱好皮影并参与皮影制作和演出活动,1953年正式向皮影艺术家苏文秀学习操杆并兼学打击乐器,技艺渐于精妙。20世纪50年代在石家庄皮影剧团工作,操杆主干,成为剧团骨干演员,至今在冀南大地城乡演出,曾多次组班,传授技艺。他的皮影刻制造型淳朴,刀功老辣;他的操杆准确利落,表演惟妙惟肖,被称为“铁杆”;他的对白善于吸收流行...
查看更多
齐永衡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3年生,河北昌黎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一级演员。齐永衡出身于皮影世家,师从赵善元、田庆广等学艺,13岁登台演出,积累了深厚的表演功底,曾任唐山市皮影剧团团长。他曾在全国木偶皮影汇演中获演出一等奖、特别荣誉奖等,参加第七届世界戏剧节、第八节国际木偶节、1998国际卡通节等国际艺术表演活动,多次出国访问,为中国皮影戏的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誉为“飞线大王”“箭杆王...
查看更多
丁振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生,河北乐亭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丁振耀1956年考入唐山专署实验影社,拜历景阳为师,专工皮影配唱黑头,1973年任唐山市皮影剧团副团长、团长,培养了丁立、李飞琴等一代新人。他在多年的演出中,熟练掌握前辈艺人各行当的演唱风格,多次参加皮影新创剧目的唱腔设计,为唐山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曾获河北省第七届戏剧节唱腔设计奖。
查看更多
詹学彦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生,贵州西秀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詹学彦1980年开始传承地戏,其表演以《三国志》为主打剧目,能将地戏的原始之美、戏剧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是安顺地戏第十七代重要传承人,1989年获安顺县首届地戏调演特等奖。
查看更多
顾之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生,贵州西秀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顾之炎1955年师从杨炳清学习安顺地戏,20世纪90年代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他全面深入地掌握了地戏的历史、剧目、表演技巧,以《四马投唐》为主打剧目,是安顺地戏第十七代重要的传承人,曾获安顺市民间艺术节(1997年)第一名。
查看更多
安永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德江傩堂戏)代表性传承人。安永柏1979年随父学习傩堂戏,1984年正式拜师学艺,全面掌握了德江傩堂会的全部技艺,1991年艺成请职,为掌坛师,在农村从事傩艺活动。2006年赴日本冲绳、东京等地表演,深受外国观众好评。现培养传人多名,为德江傩堂戏的传承、宣传、资料采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查看更多
张月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50年生,贵州德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德江傩堂戏)代表性传承人。张月福14岁时投师学艺,先后拜十三人学习傩祭仪式、傩法事、傩歌傩舞、傩戏、傩技神功等,全面掌握了德江傩堂戏的全部表演技法,是茅山教黑虎玄坛的第三十九代传人。他曾多次参加各类傩戏演出,其表演在国内外均受好评,为德江傩堂戏的传承、宣传、资料采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查看更多
李福国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63年生,2011年去世,湖南沅陵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沅陵辰州傩戏)代表性传承人。李福国自幼学习汉戏,后改学傩戏,是辰州傩戏下河教的第四代掌坛师。1998年,与妻子聂满娥在沅湘傩戏文化学术研究会上演出《姜女下池》,此后声名大振,是桃源、大庸、沅陵三县演唱傩戏的佼佼者。他整理了《姜女下池》《观花教子》等剧目,演出千余场次,其家人都是傩文化的追随者,群众称为“傩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查看更多
龙开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30年生,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侗族傩戏)的代表性传承人。龙开春1948年加入侗族傩戏班,受到本家叔祖父龙继湘和叔父龙子明的悉心指导,深得傩戏艺术真传,数十年间演出不断。近年来,与叔父龙子明一起,培养了傩戏演员近三十名,承上启下地传承了剧目28个,被誉为“侗族傩戏班子的顶梁柱”,为侗族傩戏重要的传承人。
查看更多
龙子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14年生,2011年去世,湖南新晃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侗族傩戏)代表性传承人。龙子明自幼随父亲龙继湘学习侗族傩戏“咚咚推”,深得侗族傩戏艺术真传,八十余年演出不断,使得传统的28个傩戏剧目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先后培养傩戏演员百余名。他掌握了傩戏各类人物的表演特征,擅长扮演英雄人物,目前,九十多岁高龄的龙子明仍然带着面具上场演出,并多次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介绍“咚咚推”的历史状况和艺术特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