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王新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9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盖州高跷)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高跷秧歌,先后得到孙洪池、孙荣政、郭锡成、姜润德等老艺人的指点,掌握了完整的高跷秧歌表演程式和套路,后因司鼓而闻名。借鉴戏曲中急急风、四击头等锣鼓经的打法,擅长以轻、重、缓、急等不同的鼓点节奏烘托气氛,表现人物苦、乐、悲、怒等情绪。从艺六十余年来,一直投身于盖州高跷的传统程式套路、舞蹈动作的恢复和编排工作,编排的高跷舞蹈曾15次参加北京龙潭庙会...
查看更多
杨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4年9月生,辽宁省海城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海城高跷)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高跷秧歌,14岁时加入马风公社文艺宣传队,得到胡藻文、郭丽华、姜淑芬等高跷艺人的指教,掌握了跷上各项绝活技艺以及曲牌、鼓点的运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思考技艺创新和舞蹈编排,将杂技中的高难度动作融入高跷,创造了莲花大顶、孔雀开屏、叼绸子等绝活,增加了高跷表演的技巧性和观赏性。曾多次在国内、国际各类艺术节获得优秀表演奖。2005年,在文化部主办的...
查看更多
刘耀文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3年3月生,山西省太原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锣鼓艺术(太原锣鼓)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锣鼓艺术,通过长期与民间艺人张实、崔振其的交往,在学习中掌握了太原锣鼓的多项技艺与传统鼓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63年左右,主要在太原市三桥街高跷队和西华门舞狮队击鼓。鼓点稳健有力、爆发力强,被誉为社火“鼓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原锣鼓套曲较少,又与裴广明、武添增、裴忠祥等人将南上庄鼓曲“双一二五”重新整理、编排,并在市区广泛推广...
查看更多
陈范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8月生,湖南省汨罗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阁(长乐抬阁故事会)代表性传承人。10岁起就看“故事”、扎“故事”,12岁跟随父亲学踩高跷,14岁师从老前辈学小锣鼓全套,16岁跟随老艺人学扎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17岁拜师学戏剧脸谱化妆,生旦净末丑各类脸谱一百多个娴熟于心,同时苦学自商、周、秦汉至清代著名历史典故(故事)三百八十余个。2006年,获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文艺表演活动优秀编导奖。2008年,故...
查看更多
段铁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4月生,山西省稷山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高跷走兽)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民间艺术,12岁即跟随叔父段兴旺(稷山高跷走兽第八代传承人)参加庙会锣鼓和花鼓表演,担任引鼓手。18岁在叔父、父亲的引领下,开始学习并参与高跷走兽表演活动。经过多年艺术实践,不仅掌握了庙会祭祀中的仪式过场、活动程序、节目安排、表演技巧等,而且还承担各种道具的维修、更新,兽头和兽身的制作、涂色、上漆、翻新,以及民间社火活动组织安排等工作。多年来致力...
查看更多
邢传佩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3年生,辽宁海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海城高跷)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15岁由父亲邢立才传授高跷技艺,演“上装”(旦角),次年跟随伯父邢立巨学演“头跷”(武丑),20岁师从王才让,后参加辽宁省高跷秧歌改革培训班,师从胡藻文、郭丽华学习手绢、扇子功。近年来,邢传佩作为海城高跷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成立了海城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培养了夏威、李文岐等弟子,为传承海城高跷技艺做出了很大贡献。邢传佩27Ⅲ-9海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
查看更多
要闻
2018年8月24至2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协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恭王府博物馆特别支持的“中国目连戏展演”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举行。这次演出汇集了泉州提线木偶戏、安徽马山目连戏、莆仙戏、川剧、绍剧(调腔)、祁剧、新昌调腔、弋阳腔7个声腔8个剧种,展示了《四将开台》《上寿》《追荐功果》《劝姊开荤》《大开五荤》《女吊》《花园罚誓》《调无常》《过奈何桥》《叩地狱...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8月16日,吉林传统戏剧节开幕式在长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场秀《传统戏剧 流光溢彩》拉开演出帷幕。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吉剧、喇叭戏、二人台等剧种及200余名戏曲演员同台献艺,为观众献上了一台经典荟萃、质量上乘的艺术盛宴。    国家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大连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河南豫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学员参观哈尔滨文庙学员体验皮影戏表演    多彩非遗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正为他国非遗保护事业提供着智力支持;搭建东盟—中日韩(10+3)非遗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非遗保护合作的落地。    7月26日至8月3日,第12期东盟—中日韩(10+3)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研讨班在北京、哈尔滨圆满举办。来自东盟秘书处、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和越南的23位文化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非物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