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24   星期三   农历八月初三   秋分 秋分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稷山县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绥德县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海阳市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商河县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抚顺市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昌黎县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
查看更多
西坪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西峡县      西坪民歌是西坪群众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西坪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西南边缘,西坪民歌即在这一区域内的木家岈、西岗、东官庄、操场、德河等二十个村落之间流传,影响及于豫、鄂、陕三边百公里的区域范围。   西坪民歌源于汉代,它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的民歌体系。西坪民歌包括大对花、小对花、陪郎、留郎、拜年调、绣荷包、采茶曲、石榴烧火、四六句等三十多个调门,其中含有劳动歌、时政...
查看更多
李阳波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4年6月生,湖南省汨罗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阁(长乐抬阁故事会)代表性传承人。长乐镇下市街故事会第十八代传人。6岁时便在父亲李端智创作的故事中做小演员,10岁开始跟随叔父李端信学习踩高跷,后师从李耀南、李长根、周金安等民间老艺人。踩高跷的最高纪录达4.2米,并能做出扭、跳、弯腰、后仰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同时,还掌握了得胜令、长鼓溜子、狮子滚球、金蛇狂舞、喜鹊噪梅五种打击乐套路和一百四十多个戏剧人物化妆技巧,以及四百多个历史典故...
查看更多
巨海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4年4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苦水高高跷)代表性传承人。1969年开始学习高高跷,坚持苦练数年,技艺不断提高。1974年后,利用闲暇组织踩高跷参加文化活动或社火表演,集管理、训练和表演于一身。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把跷腿由2米增至3米多,更突出了高高跷高的特色。2009年以来,先后多次策划、组织和指导苦水高高跷参加全国及省内多种表演活动。曾获得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