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葛沽宝辇会兴创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世代相传至今。其主要活动区域为天津市津南区的葛沽镇。葛沽镇本是退海之地,海事频发,当地人们将渔家林默(即妈祖、天后圣母)奉为神明,祈求妈祖娘娘庇佑海上航行与捕鱼作业的安全。在长期的妈祖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以八架宝辇、两架宝亭为核心,同时吸纳几十道其他花会参与的格局,使其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载体。 宝辇花会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涵盖小步稳行、小步颤行、大步快行、跑“8”字、龙摆尾等。每年农历正月是葛沽民间花会活动的高峰期。此时...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民俗博物馆      天津皇会是中国北方独有的一种妈祖祭典,原名“娘娘会”、“天后圣会”。据民间口传,此会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后更名为“皇会”,一直流传至今。它规模宏大,带有浓郁的天津地方色彩,每逢皇会,天津民间往往倾城出动,场面十分可观。   皇会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严格规定的庙会形式,其中的表演内容包括净街、门幡、太狮、捷兽、中幡、跨鼓、扛箱、重落、拾不闲、法鼓、旱船、秧歌...
查看更多
二人转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人转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集说唱、戏曲、歌舞、杂技等多元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是东北地区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辽宁省辽阳市是其重要的流布地区之一。 辽阳二人转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梆子、嗡子、大板、扬琴、中胡等。板胡、二胡、唢呐为二人转乐器“三大件”,主要道具有扇子、手绢等。经常演出的作品有《十八里相送》《大观灯》《小天台》《小住家》《小拜年》《马前泼水》《马寡妇开店》等。二人转的表演讲求唱、念、做、舞、绝“五功”,在各地的风格迥异。辽阳...
查看更多
福州伬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福州伬艺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县,并传播到台湾省及港澳地区,在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福州籍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唱。它原名唱。自1943年从业艺人成立“福州市艺乐唱联谊会”始,定名为福州艺。   相传福州伬艺是由民间卖唱艺人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参照民间社火活动创造发展而来,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
查看更多
罗卷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卷戏,俗称“锣卷戏”“乐眷戏”,是罗戏与卷戏的合流,起源于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酬神还愿的“傩戏”和庙中僧道演唱所用的经卷。罗卷戏的声腔是罗戏和卷戏的声腔融合,后吸收梆子唱腔,遂又称“梆罗卷”。代表剧目有《七星庙》《对金刀》《南阳关》《三升堂》《打灯花》《战元州》《狸猫换太子》《刘金定下南塘》等。 清代中期,罗卷戏盛行于河南全省及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一度出现“一村演剧,众村皆至”的盛况。据《邓县戏曲志》记载,罗卷戏于清...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仙桃市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沔阳(含今洪湖)、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并逐渐传入邻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蒲圻等县。   荆州花...
查看更多
海城喇叭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周边地区,因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的牛庄一带,主奏乐器唢呐又俗名“喇叭”,故习称为“海城喇叭戏”。   明末清初,海城喇叭戏初具戏曲形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盛行,喇叭戏由地秧歌进入高跷会,将跷功、手绢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演出形式。海城喇叭戏现存传统剧目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单人戏”、“二人戏”、“三小戏”几个类别...
查看更多
曲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
查看更多
荆州花鼓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潜江市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
查看更多
楚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黄石市7地40余县市。 哦呵腔是湖北省孝感市的农民在劳动时,以打击乐伴奏(打围鼓),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而形成。由哦呵腔演变而来的迓腔,成为楚剧的主要腔系。黄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入武汉市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