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专题报道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经225度时为立冬节气。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作为冬天的开始。 立冬·节气知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 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我...
查看更多
要闻
锣鼓阵阵,好戏登台。11月6日,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开幕式在北京园博园阳光剧场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小驹,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丰台区委副书记、区长初军威为本届戏曲文化周启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丰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峰、丰台区政协主席李岚等出席活动,并为参演单位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开幕式演出名家云集、精彩纷呈...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11月4日晚,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打造的上海非遗客厅又在进博会新闻中心华丽亮相啦! @所有人,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今年“非遗客厅”的真容吧! 11月4日-10日期间,上海非遗客厅以场景化、生活化的形式,向来自全世界的媒体朋友们展示上海非遗的魅力,让海派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具象、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 字里拾“遗” 皋、莞、莒、鄄、绛,这些非遗项目名称里面的字,你是否会觉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读音或意思? 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推出【字里拾“遗”】这一新的系列专题,通过解释非遗项目名称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错和不常用字,为大家带来有关非遗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知识。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非遗项目里涉及到地域命名的生僻字,快点击下方图片,看看自己是否掌握它们的正确读音和...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杨久盛(右)与张连悌(左)就辽宁鼓乐中汉吹曲的用调、转调方式进行交流 为深入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宁鼓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1月2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及工作人员,前往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柳壕镇套村,对辽宁鼓乐及其传承人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杨久盛,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涛,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李放及中心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实地调研,并前往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饮食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游客了解山西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2021年,山西共有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可见山西人对吃的重视。 一碗面背后的文化因子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经过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烤,山西人将其“揉搓”成了面食文化。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可...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代表作名录的设计及其在全世界的广泛实施,第一次为人类确立了文化差异条件下文化共享的公共机制,把联合国体系内通过文化达成对人的尊重的努力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文化的不同让各种“我们”相互区分、区隔,但是非遗保护的代表作名录制度把这种认识提升了一大步,差异文化因为被特定民族定为自己的代表性文化而有资格成为国际社会共享的文化遗产。当全人类因文化不同而相互欣赏与共享的格局形成时,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有机会受到尊重的文化条件就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海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群体有怎样的结构特点,非遗传承现状如何? 历史的大江大河沉淀出灿烂文明,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技艺与艺术。今时今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人文的古老技艺焕发光彩,甚至融入于现代生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金秋时节,山东潍坊青州市的“海岱非遗文旅空间”迎来一批又一批访客。这个由驻地高校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合建设的非遗体验空间,由一群青年创业人才负责运营,通过挖掘青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非遗注入创意力量。 产生在人民中间的非遗,未来的发展空间仍在人民中间。过去几年,山东省创新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将贴近群众原则贯穿于非遗保护全过程,借助培训辅导、各方合办、拓展市场等方式,齐鲁大地的诸多非遗项目,正在大街小巷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富起...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更代表着中华民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精神之乡。织染绣勾连织就出的绮丽服饰文化,既是东方审美体系的文化符号与语言表达,又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 10月25日,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首展,于苏州市吴江区“天下绸都”盛泽文化中心盛大启幕。策展团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题的展...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