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专题报道
游客参观道明竹编体验店 7月28日,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在四川成都战旗村召开。大会发布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战旗村及北京北沟村、浙江安吉余村、贵州铜仁云舍村等320个乡村入选该名单。 带走一双毛边千层底的唐昌布鞋,体验郫县豆瓣酱传统工艺,欣赏各式各样的蜀绣精品……日前,记者来到战旗村,亲身感受到当地深度开发传统非遗等特色文化内涵,目睹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查看更多
10周年媒体报道
2019年7月26日,由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协办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指示精神——全国《格斯(萨)尔》学术研讨会”在巴林右旗开幕。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中共赤峰市委书记段志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晓秋,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处处长李晓松,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综合处调研员魏博,内蒙古自...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19年7月26日,由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协办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指示精神——全国《格斯(萨)尔》学术研讨会”在巴林右旗开幕。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中共赤峰市委书记段志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晓秋,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处处长李晓松,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综合处调研员魏博,内蒙古自...
查看更多
人物
金永才指导徒弟传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做手艺人,和做生意人一样,心术一定要正。”刚踏进云南乌铜走银传习馆的大门,记者就听到了金永才浑厚而略显低沉的声音。 金永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民族金属艺术大师,也是乌铜走银传习馆馆长和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乌铜与斑铜、青铜并称为中国三大铜工艺技术,熔炼乌铜和乌铜走银是云南独有的贵金属加工工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微观特性,以及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宏观特征。在借鉴分类学的分类体系,结合现有的非遗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供给相对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2个指导性案例中,涉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3个,彰显司法需求的旺盛。但指导性案例是司法裁判的非正式法源,援用率低。地方性法规虽是司法裁判的正式法源,由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狭窄,司法适用性不强。在技术层面上,案例指导制度和地方立法具有互补性,指导性案例确立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实现转化。 [关键词]案例指导制度;地方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
查看更多
要闻
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1日晚在“昆曲之乡”江苏昆山启幕,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112个剧种的118个代表性经典剧目将在此间集中献演。旨在展示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特色的中国戏曲百戏博物馆同日奠基。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昆山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本届百戏盛典为期38天。参演剧目中,既有梅戏、川剧、秦腔等流行范围较广、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的剧种,也有扬剧、闽剧、山东梆子等只在一个省份流...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如此才能使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民众需求;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017年9月开始施行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结合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资金、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记者近日在四川采访时发现,在实施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四川各级文旅部门充分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建立合作社、“互联网+”、鼓励传承人创业等形式,引导群众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带动就业 非遗勾勒脱贫梦 朴素的作坊,精致的做工,大自然的花鸟鱼虫通过苗族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灵山镇中心小学八音队在排练(摄影:枉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流传千年的海南八音,记录着当地人的点滴生活,承载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载体。但在传承过程中,海南八音也面临创作人才匮乏、如何创新等非遗共性问题。 为了留住这份文化之音,从提供排练和演出场所到开办校园培训班,当地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以期让海南八音经久流传,声声不息。 在很多海南人心里,海南八音是一种特殊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