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廿四   
搜索
地方新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提升文化和旅游创意水平,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文旅融合的第一年清明文化节期间,开封市举办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2019春季大联展”活动。 4月1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主办,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封广播电视台的“八方门神聚汴京——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在八朝古都开封市龙亭景区举办,本次年画联展展期为4月...
查看更多
要闻
考察团在湖南江永女书园参观 考察团参观瑶族古都千家峒 4月6日至1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广西、湖南、广东、贵州四省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湘、桂、粤、黔民族地区2019“三月三”节庆民间歌谣考察调研活动。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表示,此次考察调研活动让考察团成员得以深入了解古丝路湘、桂、粤、黔地区瑶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变化和传承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4月4日,“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主会场( 摄影: 粟俊 )   4月7日,“壮族三月三”非遗展演《傩面舞》(摄影: 粟俊 )   4月4日,“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中的壮族“欧贵”婚俗表演(摄影:宾阳) 又是一年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歌飞扬。 事实上,在春暖花开的3月,大美广西不止...
查看更多
论坛
在我国流传至今的八大传统节日中,只有清明节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从节气到节日,作为中华文化中历史渊源最为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流变有力地显示了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兼容并包、复杂多元的文化特色;而其能在中国流传千年,并在不断演进中葆有勃勃生机,跨越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民族的文化子系统,最终形成一个多元丰富的有机文化体系,也与其节日、节气文化中所内含的东方文化信仰、中华文化特色的高度融合性、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对生死的态度也深刻...
查看更多
要闻
4月7日上午,己亥年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图为乐舞敬拜(摄影:霍亚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祖勋德,万古流芳。启迪蒙昧,开辟蛮荒。伟烈丰功,恩泽八方……”7日上午,己亥年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及国内各界来宾约8000人现场参加拜祖,共同表达对中华文明始祖的崇敬之情。己亥年帝故里拜祖大典主题仍是“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大典仪程共9项,分...
查看更多
要闻
“赫赫吾祖,肇启八荒。绥服九牧,铸鼎安邦……”4月5日,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陵县桥山举行。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齐聚桥山祭祀广场,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帝。 本次公祭典礼由陕西省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辉、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以及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出席活动。陕西省省长刘国中恭读祭文,陕西省副省长、陕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农历“三月三”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这天不仅仅是传说之中轩辕帝的生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节,还是“祓除衅浴”的上巳节,流传千年的《兰亭集序》也是在这天书写而成……图案丰富的邮票为我们记录了“三月三”的许多习俗。 三月三生轩辕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人文初祖—帝》普通邮资明信片邮资图 ...
查看更多
要闻
我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史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先生于2019年4月2日上午9时51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七岁。他的两位女儿根据其父亲的遗愿,丧事从简。 193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幼年孤贫。父离家到河南安阳做职员,抗战初期失踪,很可能亡于战乱。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在保定读完小学、初中。 1950年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启蒙美术教育受教于汪慎生弟子范学礼先生(1914-1985)。 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
查看更多
要闻
“我们在美国推广珠心算文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让更多海外华人了解这项非常有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想让珠心算文化在世界舞台发挥更大功能。”美国珠算心算协会会长Huey-ChiangMa(中文名,惠姜)在中国珠算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3月31日,中国珠算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珠算资源库成果推介会在“晋商算学大师”王文素的故乡——山西举办。百余位来自海内外的珠心算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珠心算文化的传承创新...
查看更多
节气资讯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