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25   星期四   农历八月初四   秋分 秋分
搜索
山东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嘉祥县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最初流行至菏泽,形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形成汶上梆子。   山东梆子流行范围极广,东到河之滨的临沂,西到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南到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阜阳市和蚌埠市,北到河北省大名县、石家庄市等地。山东境内的山东梆子以菏泽市为中心,遍及济宁、泰安等县市。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
查看更多
文南词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松县      文南词是产生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它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宿松县、湖北省梅县和江西省九江市等地,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进入发展繁荣阶段以后,宿松文南词的民间戏班迅速增多,常演出正戏和整本大戏。它在演出中借鉴传统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加入丝弦伴奏,形成了自身的剧种特色。文南词音乐底蕴丰厚,表现形式灵活,题材内容贴近底层民众生活,深受流行地观众的喜爱。在发展过程中,文南...
查看更多
淮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泰州市      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泰州地区已有江淮戏班演出,20世纪50年代,泰州淮剧团正式成立,承担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任务。泰州淮剧团创作的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保留剧目《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等受到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2003年,《祥林嫂》剧组晋京演出,著名淮剧青年演员陈澄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陈德林、素萍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优秀主角奖。由韦锡峰主演、江苏电视台拍摄的...
查看更多
龙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农安县      龙戏是东北特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它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的音乐和“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或“半截影”、“地蹦影儿”)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独立剧种。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这个剧种定名为“龙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汾市      眉户原名“迷胡”。晋南是眉户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明清时期,形成眉户的俗曲、小调在山陕河两岸的民间广为流传。早期流行的【绣荷包】、【银纽丝】、【哭五更】等曲调加入丝弦伴奏后成为清曲坐唱,一人或多人奏唱。艺人以此谋生,发展为单个只曲相连、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地摊说唱,加入社火表演后开辟了戏剧化的途径。清道光年间出现晋南解州段耀功与河南灵宝民间艺人组织的业余班社,剧目有《光棍哭妻》、《探情郎》等。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职...
查看更多
上党落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潞城市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黎城上党落子亦称“黎城落子”。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办合意班,演唱落子,其后李家庄村、微子镇、牛蹄、小常村等处亦相继成立班社,上党落子演出流布潞城,进而传入相邻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
查看更多
上党落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黎城县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黎城上党落子亦称“黎城落子”。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八年(1869)潞城的潞河村创办合意班,演唱落子,其后李家庄村、微子镇、牛蹄、小常村等处亦相继成立班社,上党落子演出流布潞城,进而传入相邻的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地。除上党地区以外,晋中的左权、榆社,河北的武安、涉县等地也都有上党落子的演出。1955年,这一地方戏...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广东木偶艺术在元朝时由浙、闽传入。清末民初,木偶戏活跃于广州街头,主要在城隍庙、荔湾西关沙一带和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广州成为广东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   著名雕刻家叶文芳吸取中国绘画和神像雕塑艺术的精髓,其制作的木偶眼睛为双眼皮,可上下开合、左右转动,顾盼传神,成为最具岭南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广东木偶戏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成为岭南文化独特的一部分,享誉世...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苍南县      苍南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木偶戏表演形式,演出所用戏楼及全套行头一肩可担。演出时戏楼就地搭起,如同一座雕梁画栋的精巧楼阁,戏楼内仅有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布袋木偶表演。艺人脑、口、手、脚并用,双手执戏偶表演,时而还腾出右手演奏鼓、钹、板等乐器,双脚踩击大小锣,口中以不同的变音法模拟生、旦、净、丑、末等不同脚色的唱腔和道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疾徐快慢逗、捧、说、唱,惟妙惟肖地表现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平阳县      平阳木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艺术研究价值。它在浙江省平阳县流传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时间不晚于宋代,至明清时达于鼎盛。明代姜准的《岐海琐谈》称当时平阳一带的木偶戏艺人子复等“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声音清越,冠绝一时”,清代张纂毋的《船屯渔唱》则以“儿童吻唇叶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的诗句描绘平阳木偶戏演出的状况。由诗句可知,当时木偶戏演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