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廿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太康县 道情戏是我国
黄
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道情戏(蓝关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州市 道情戏是我国
黄
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道情戏(临县道情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县 道情戏是我国
黄
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
查看更多
道情戏(晋北道情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右玉县 道情戏是我国
黄
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曲子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白银市 《西厢调》小曲发祥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白银市
黄
河两岸及周边地区。大川渡举人张海润在国子监期间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
黄
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和习惯,于1875年创作完成了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曲调有27种,大致归为4类:叙述型、欢快型、忧伤型、风趣幽默型,在具体演唱中4类曲调常常穿插运用。 《西厢调》剧本内容丰富,如《渔舟》、《游寺》、《赠伞...
查看更多
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抚州采茶戏是在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吸取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据《临川县志》记载,迄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抚州采茶戏脱胎于民间灯彩歌舞,受明代抚河戏和湖北
黄
梅戏影响,语言生动诙谐,音乐唱腔优美明快,动作朴实,亦歌亦舞,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唱剧目有一百多部,有单台戏(独角戏)、折子戏、大戏和连台本戏。单台戏传承了原始戏曲形式,小戏多以表现底层小人物为主,大戏以传奇故事、神话故事居多。 抚州采...
查看更多
黄
梅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
黄
梅戏剧院
黄
梅戏又名“
黄
梅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逐渐发展为一个戏曲剧种。
黄
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195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
黄
梅戏表演团体—安徽省
黄
梅戏剧团。
黄
梅戏在音乐伴奏、演唱技巧等各方面有了质的飞...
查看更多
黄
梅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
黄
梅县
黄
梅戏原名
黄
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
黄
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
黄
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
黄
梅戏。其后
黄
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黄
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查看更多
黄
梅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安庆市
黄
梅戏原名
黄
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
黄
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
黄
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
黄
梅戏。其后
黄
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黄
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查看更多
楚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剧旧称“哦呵腔”“
黄
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
黄
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流行于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
黄
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
黄
石市7地40余县市。 哦呵腔是湖北省孝感市的农民在劳动时,以打击乐伴奏(打围鼓),一人领唱,众人帮腔而形成。由哦呵腔演变而来的迓腔,成为楚剧的主要腔系。
黄
孝花鼓形成于清道光中期,清光绪二十八年进入武汉市各...
查看更多
1
318
319
320
321
322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