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3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二十   
搜索
青阳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青阳县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
查看更多
潮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      潮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宋元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潮剧唱腔有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以轻柔抒情见长。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潮剧的重要发祥地,潮剧演出在这一地区十分流行。晚清至辛亥革命时期,揭阳有数十个潮剧戏班,一时被称为“戏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潮剧蓬勃发展,演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剧...
查看更多
水鼓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等县市及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的德昂族村寨。 在德昂族创世神话传说中,水鼓被认为是“远古回音”的再现而受崇拜。水鼓舞最早用于祭天、祭地、祭谷魂等祭祀活动,后来发展为德昂族“浇花节”“泼水节”“龙阳节”等节庆活动的自娱性喜庆舞蹈。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拜师学技和看后自学成才几种。 水鼓又叫“嘎奔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一般长为1.5—2米,其形状...
查看更多
玩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玩牛是流传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源自牛王庙、牛王节的祭祀活动。 农耕时代,石柱土家先民在各地建有牛王庙,每年定期祭祀牛王,让牛休息、饲好料,办牛王会,唱牛王戏、跳玩牛舞,传承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玩牛模仿水牛、牛的劳作、生活、休闲等时段的诸多行动状态,编织成舞,套路有序;突出其戏玩、耍玩、伴玩等不同境况的舞动形态,蹦跳摇摆,俯仰自如;充满农人对耕牛的喜爱情感和爱抚举动,牛儿回报农人表现出生动活泼、憨态可掬的样子。表演时,一人扮放牛的大...
查看更多
瑶族金锣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金锣舞(瑶语称“鲁桑”)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民间传统舞蹈。因古时使用的铜锣中掺有金,故名“金锣舞”。 瑶族中的布努瑶支系是大石山区的开拓者,这里土地稀少,农作物成熟后,鸟兽多来与人争抢食物,布努瑶人民总结经验,常以锣声吓退鸟兽,保护粮食,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瑶族金锣舞。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是瑶族金锣舞成熟稳定并持续发展时期。瑶族金锣舞起先多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为祭祀祖先及娱神而舞。后来,一...
查看更多
棕包脑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棕包脑是一种传统的瑶族祭祀舞,源自湘西南地区梅山文化圈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因舞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而得名,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洞口县长塘、罗溪、月溪、渣坪等瑶族乡和周边的怀化市、贵州省的瑶族居住区。 清道光二十九年宅中、张镇南重修,邓显鹤编纂的《宝庆府志·五行·武功》记载:“宋熙宁五年开梅山,猺人以棕包脑装扮鬼神袭官军。”可见棕包脑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湖南省洞口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脉东麓。据传棕包脑是由一个古老传说演化而来。很久以前雪峰山住着一位...
查看更多
禾杠舞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禾杠舞,当地人称“打禾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县及周边地区以镰刀敲击禾杠的民间舞蹈,由上山砍柴延伸而来,且歌且舞。禾杠,即挑柴火、禾秆用的竹竿,为便于穿插两头削尖。 最初,禾杠舞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由砍柴人跟随老辈人自学而成。江西省宜县属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常有猛兽出没,上山砍柴时必须结伴而行,于是用镰刀敲打禾杠吆喝同伴上山。这种吆喝渐渐进化为曲调,演变成抑扬顿挫的山歌。禾杠歌系简朴的三音列矮腔山歌,即123音列或561音列,5/8拍或6/8拍,行腔...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子务武吵子是流布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集健身、娱乐、护村为一体,击钹而舞的集体舞蹈。清乾隆年间,太子务村村民张鸿儒学成武功后,回村开设得胜镖局,并于1728年成立了少林会,自此太子务村形成了习武的传统。当时该村有人将抄写的宫里的乐谱《紧六通》带回村里,张鸿儒把乐曲用做少林会表演时的伴奏,并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武吵子。 武吵子的会头负责吵子会的全面工作,由上一届会头在会员中择优选择。太子务武吵子会有着严格的会规,凡入会者必须服从领导,不允许参与赌博,不许浪...
查看更多
跳马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如东县      跳马伕俗称“烧马伕香”,是江苏省如东县一带流传的在迎神赛会期间专为祭祀“都天王爷”张巡(也有说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男子集体舞蹈。该舞在丰利、掘港、潮桥等地尤为盛行。据说,张巡是唐肃宗时的一员将领,在“安史之乱”时,率众坚守城池达三年之久。在陷入既无粮草又无战马的绝境时,令军民人等把马铃系在身上,在阵地上来回奔跑,马铃声使敌人误以为来了援兵;但终因寡不敌众,张巡以身殉国。后来,唐肃宗追封张巡为“都天王爷...
查看更多
旦嘎甲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萨嘎县      旦嘎甲谐是流行于西藏自治区萨嘎县旦嘎乡的一种民间歌舞,它以传统民歌为主要内容,音乐曲调浑厚淳朴,风格独特,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很强的自娱性。旦嘎乡的甲谐闻名后藏,甲谐在这里世代相传,男女老幼都会表演。   旦嘎甲谐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为庆祝战争胜利而营构的,一说是为在歌舞比赛中获胜而编排的,一说是为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创制的。   旦嘎甲谐活动一般在每年的藏历新年和重大节日里进行,表演时男女分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