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4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一   
搜索
怀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沁阳市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嘉、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
查看更多
宛梆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内乡县      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铡美案》、《下陈州》、《桃花庵...
查看更多
豫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查看更多
上党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长治市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道光末年被官方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太原演出,改称“上党宫调”,当地群众则称之为“大戏”。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始定名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罗戏、卷戏,俗称“昆、梆、罗、卷、”(其中的罗戏、卷戏已很少演出)。上党梆子行当齐全,以生、净、青衣、武小生应工的戏...
查看更多
上党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城市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
查看更多
北路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忻州市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宝钏》、《打金枝》、《算粮》、《金水桥》、《哭殿》、《斩袍》、《血手印》、《铡美案》、《蝴蝶杯》、《斩十王》、《访白袍》、《回龙阁》、《九件衣》、《杨八姐游春》等两百多个。   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夹板、二性...
查看更多
蒲州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汾市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
查看更多
蒲州梆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运城市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
查看更多
汉调桄桄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汉中市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
查看更多
秦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   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