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廿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粤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查看更多
汉调二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竹溪县 汉调二簧又称“山二簧”,流行于陕西、湖北及四川、甘肃的部分地区。其唱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此外又吸收其他声腔和当地民间音乐,而以方言演唱。流行于郧阳地区(十堰市)的山二簧系湖北十堰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
黄
州府移民迁徙到鄂西北,将带去的楚调与鄂西北方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山二簧。新中国成立后,郧阳地区各县相继建立了山二簧剧团,竹溪县二簧剧团即为其中之一。 山二簧声腔...
查看更多
汉调二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安康市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这...
查看更多
徽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
黄
山市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
查看更多
京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京剧院 京剧属皮
黄
剧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湖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皮
黄
”的发源地,进而首创“皮
黄
合奏”的汉剧(汉戏),清代称为“汉调”、“楚调”、“楚曲”。其后汉调艺人将汉剧的音乐、表演、剧目等带进徽班,形成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演出格局。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以西皮、二
黄
为特色的汉调与以吹腔、拨子为特色的徽调及昆曲、秦腔(梆子腔)、北方曲艺、民间音乐曲调等相融合,最终演变为京剧。京剧形成早期,湖北艺人...
查看更多
越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周口市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声腔剧种,清朝末年走向兴盛。剧种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演“三国”而闻名,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河南省浚县是西路大平调的主要流布区,表演艺术阔放质朴,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灯笼画、寺庙壁画,蔚为大观。传统武打戏中不乏真刀真枪,其脸谱、彩头、喷火、獠牙等更具独特风格。浚县大平调的音乐唱腔自成一家,有四百多支锣鼓曲牌,八十多种唱腔板式;在《打登州》、《御河关》等十几部传统戏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戏)曲牌体音乐结构,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课题。 目前,西路大平调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县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
黄
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延津县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
黄
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
查看更多
大平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
黄
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统...
查看更多
1
321
322
323
324
325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