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8   星期三   农历五月初二   
搜索
论坛
【摘要】琵琶是中国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不仅具有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功能,而且作为以乐会友的和平使者,自汉朝起便在丝绸之路上往返频繁,到了中唐时期一度成为巫女手中沟通天地、占卜吉凶、驱邪降魔的“法器”。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注意到“唐女巫皆能弹琵琶”的现象,但没有就此问题深入下去。本文在区分秦汉时期始创的本土琵琶和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来的外来琵琶两种类别的基础上,考察汉唐琵琶的西传、东渐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日本的过程,分析琵琶超越固定器物的精神流动,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澳大利亚,咖啡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饮料。然而随着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不断传播,珍珠奶茶、冷萃茶、气泡茶等不同形式的茶饮进入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中国茶文化受到澳大利亚年轻人的广泛喜爱。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澳中文化艺术促进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澳茶文化旅游周”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本次“中澳茶文化旅游周”为期4天,吸引了来自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驻悉尼旅游办事处等多家机构、中澳两国的数十家茶企参加,展台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纸上眉梢·竹节高升(纸艺术)(作者:马龙) 纸张是一种人工物质形态,它曾积极地参与着人类对空间的营造。纸张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字、图像、色彩都是对人类思想的显影。一张张白纸所呈现的是文化积淀的缩影,是人文与科学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近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在安徽省山市黟县南屏村开幕。31件(套)以纸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惊艳亮相南屏村经典徽派祠堂建筑叶氏宗祠(叙秩堂...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流浪茶摊复古单车受热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的铁观音制作技艺参展代表安溪德峰茶庄园为观众带来别样的非遗体验。 12月9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政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丝路拾珍——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15个国家(含中国)118个非遗项目参展,通过国内外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没有围墙的非遗展”。“海丝”沿线国家独有的非遗元素呈现了交相辉映、相得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我的使命就是把西安鼓乐一代一代传下去……”近日,西安鼓乐东仓鼓乐社传承人赵筱民在陕西延安参加“‘河记忆’——2023年河非遗大展”时这样说。作为2023年河非遗大展的组成部分,第十六届西安鼓乐艺术节暨西安鼓乐丝路星城巡演(延安站)在陕西延安大剧院精彩上演,精彩诠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的魅力。 陕西地处河流域,灿烂的河文化滋养着陕西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呈...
查看更多
要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任务要求,在各地推荐基础上,经商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同意,现将2024—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提升工作成效,指导参与院校做好研培任务的组织实施和经验总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
查看更多
要闻
2023中国客家非遗大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开幕。 12月4日,以“加强客家非遗保护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2023中国客家非遗大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开幕。 2023中国客家非遗大会签约仪式现场。 2023中国客家非遗大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开幕。 本次大会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赣州市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河边的劳动号子、高山中的嘹亮山歌、草原上的悠扬呼麦、山野田间的轻快茶歌……全国近400位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齐聚江西,在赣鄱大地唱响来自各地区、各民族的古老歌声,让观众体验了一场“最炫民族风”。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承办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上饶、赣州、鹰潭举办。中国原生民歌节每两年举办一届,有力促进了我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传播,展示举办地文旅资源,推动文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河和之契——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实践”项目,12月4日正式被公布为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后者是迄今为止,山东文化创新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激励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者认真学习先进典型,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是全国唯一坐拥河、大运河“两河”的省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河和之契: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