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专题报道
保存“非遗”最好方式是让它活在民间    存在于文件里、展柜中、舞台上的“非遗”是死的,可以保存却难以传承。过度依赖政府、专家的干预,还可能会影响到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传统文化只有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中,鲜活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里,才能真正得到“活态、整体”的保护。    端午节刚刚过去。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自然意在弘扬传统文化。可热热闹闹的假期过了,我们却不免有些怅然:除了吃喝旅游,我们自觉地传承...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传统节日趋肤浅化?近四成人认为端午商业味太浓     《新闻1+1》2009年5月29日完成台本        ――端午:我们如何面对?  中国启动端午节申遗程序,湖北做代表,三省四地端午习俗联合打包申报。祭屈原、插艾草、吃粽子、赛龙舟,当端午习俗以传统形式被热闹保留,我们该如何传承其文化内涵?当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渐行渐远,我们该赋予传统文化怎样的创新符号?当众多国家同庆端午佳节,我们在分享中又该怎样呈现中国味道?《新闻1+1》为您解析。  主持人 王跃...
查看更多
论坛
 端午节的生命在于其文化内涵----学者谈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
查看更多
论坛
 韩浩月:我们为什么淡忘了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自2006年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
查看更多
论坛
 叶春生:端午节找回“龙的精神”           划龙舟、吃粽子……端午节将至,我们该如何过好首个法定的端午节?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告诉记者,在民间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之前,早在原始社会,端午节其实是属于“龙族团的节日”。“龙族团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在这个端午节,我们要倡导民族龙的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此次援救地震灾区过程中,全中国从上到下所发挥的这种压不倒的民族精神。”     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刺痛了中国人对...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北京端午文化节民俗活动唱主角     首届北京端午文化节5月28日将在延庆拉开帷幕,来自全市的20支龙舟代表队将在5000亩延庆妫水公园水面上竞渡。届时,将有34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全市各个区县陆续举办。  本届端午文化节由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委、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和延庆县共同主办。  今天至28日,朝阳区高碑店将在民俗文化街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园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位于东岳庙的北京民俗博物馆将举办第八届端午民俗游园会活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将举办“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端午”之辩:中国的还是韩国的?设置金周?    5月28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也是修改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二个端午假期。这个曾因韩国“端午祭”申遗而引发高度关注的中国节日,在全球防控甲型流感的今时今日,又有何种意义?此外,两会期间曾有委员建议“端午”前后设金周,凡此种种,都让这个节日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端午,中国的?韩国的?还是世界的?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端午习俗在北方人们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 端午节,民间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端午节日的风俗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插白艾、挂菖蒲、荡秋千、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酒等,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另外,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人们还有端午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的习俗。  钟馗祛五毒铜钱图案是以西安为主的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辟邪图案,即把蜈蚣、蝎子、蛇、蟾蜍、壁虎依次排列在铜钱的左方,手持宝剑的钟馗耸立于钱币的右旁,“勒令”两字铸于方...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携手弘扬东方文化从江陵端午祭申遗说起田 青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导致中韩两国学术界和民间舆论一度出现激烈争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它不仅展现出了世界各国人民无限丰富的创造力,而且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探秘岳池屈原后裔过节     打糯米蒸粽子、扯艾叶悬大门、买雄泡药酒、拜祖坟清杂草……5月22日,距重庆主城区125公里外一个偏僻而隐秘的小寨子里,3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开始忙碌,为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做准备。   30多户村民都姓屈,自称是楚国大夫屈原的后裔,祖籍湖北秭归县,湖广填四川时移来,现聚居岳池县齐福乡莲花屋基村,至今保持着川渝地区最传统的过端午习俗。 屈家后人居住的农家小院   又到一年端午时   莲花屋基村村民都注意到,78岁老太...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