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9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八   寒露 寒露
搜索
专题报道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    一、简介    海南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宋代以前,黎族妇女就会纺织布,织出彩色床单幕布。"崖州被"曾远销中原。旧时,在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看到一件件出自黎家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巾、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及龙被、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的花纹,展示了南国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留住盛唐的清音雅韵    MTV、MP3、CD、彩铃、流行音乐榜、交响乐……在如今这个音乐几乎“武装到牙齿”的时代,如果有一天你特别想听听唐代宫廷音乐的清音雅韵,怎么办?其实根本没必要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唐朝。曾经繁华一时的唐朝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在当下亲耳聆听那个时代的音乐并不是一种奢望,在民间,在陕西省蓝田县一些鲜为人知的村落,我们还能沿着一座座寺庙、洞穴,寻访到唐代宫廷音乐的足迹...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百年儋州调声:欢乐调声情长悠    “哥”对“侬”的爱---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原生态艺术     很早很早的时候,2000年前吧,在河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一群船工,他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一齐用力。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一种合力。河边上的船工就这样拉了2000年,一人起头喊号子成了一人主唱,众人跟着一起喊成了众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成了乐器,河岸边于是有了一种独特的戏种――老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端公戏   张民     端公戏,俗称“坛戏”,是一种巫师组班装旦抹丑、巫步神歌、踊踏欢唱的地方小戏。因其行头简单,一包袱可携,所以又叫打包袱。 端公戏的产生与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汉水流域,南接巴蜀,东连楚土,风俗毕近,文化一体,巫觋之风颇盛。《汉书》、《宋书》、“地理志”都有“汉中之人,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怨,崇奉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的记载。其“踏青药市之集”,实际就掌握在巫师道徒之手。他们白昼聚集售药,唱情咏事,招徕...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寻幽访古 神秘诱惑 到吉林寻访满族风情 走近长春龙湾萨满 在满族的发祥地寻访满族风情,萨满文化是最有诱惑力的。  在距长春38公里的萨满欢乐园,我平生第一次和萨满一起聊天。  萨满对我来说是非常神秘的。我看不清她的脸,她的脸被流苏遮住,只有嘴唇和下巴露在外面,头上一顶圆圆的帽子,类似于瓜皮帽,红顶、色箍,帽尖上支着一只鸟作为装饰,腰系悬铃,悬铃下彩裙上垂挂着一条条长长的彩带,脚蹬皂靴,双手各执一把扁鼓和一条缠着彩带的鞭子。      左图:满族的鹿皮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昆曲时尚化它还姓昆么? 李智勇              昆曲需要源头活水   记者:苏州昆剧院跟白先勇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公众中影响很大。这次又跟日本歌舞伎演员合作,并且剧目还是《牡丹亭》,我想问:为什么老是《牡丹亭》,为什么总在合作推出? 蔡少华:为什么老是《牡丹亭》?(笑)因为是经典剧目,既好看又耐看啊。至于为什么要合作,因为昆曲需要开放思维。青春版的走红和这次玉三郎版在日本的叫座,都可以说明这种理念的重要。 过去排一出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指名道姓对骂 河南奇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东、西常村的村民就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被骂到的人呵呵笑,被骂得越狠越欢喜。这种大俗大雅完美结合的社火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2007年还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进入高潮。然而,在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的却是“骂”社火。骂是其特色特点特征,骂是批评指责讽刺,骂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过程,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遗”名录:云锦收藏,冷门之中学问多陈珊珊 孔小平    “南京云锦”因其美丽多姿,绚烂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说起它,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雍容华贵、皇家御用。昨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文带着自己的云锦藏品,来到扬子鉴宝直播室,讲述了云锦的历史和收藏现状。       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瓷器、玉石等文物近年来一直备受民间收藏者的热捧。那么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锦,在民间的收藏情况如何呢?金文介绍说,相比于其他文物,云锦的传世珍品留下来的不多,其中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 歙县砚厂的工人在刻砚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说“墨香”,但是,你知道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你曾经走近墨生产的地方吗?乍到制墨场所,你会猛地感到呛鼻的强烈酸臭。但就在那样一种刺鼻气味下,在墨黑处处、光线昏暗、设备老旧的屋子里,制墨人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常年如一日专注安详地取料、称重、捶打……10月下旬,淅沥秋雨中,记者走进位于安徽歙县县城东路19号一处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