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3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初六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指名道姓对骂 河南奇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东、西常村的村民就敲锣打鼓,交替前往对方村子里指名道姓地挑骂。被骂到的人呵呵笑,被骂得越狠越欢喜。这种大俗大雅完美结合的社火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2007年还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进入高潮。然而,在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的却是“骂”社火。骂是其特色特点特征,骂是批评指责讽刺,骂贯穿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全过程,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遗”名录:云锦收藏,冷门之中学问多陈珊珊 孔小平    “南京云锦”因其美丽多姿,绚烂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说起它,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雍容华贵、皇家御用。昨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文带着自己的云锦藏品,来到扬子鉴宝直播室,讲述了云锦的历史和收藏现状。       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瓷器、玉石等文物近年来一直备受民间收藏者的热捧。那么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锦,在民间的收藏情况如何呢?金文介绍说,相比于其他文物,云锦的传世珍品留下来的不多,其中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 歙县砚厂的工人在刻砚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说“墨香”,但是,你知道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你曾经走近墨生产的地方吗?乍到制墨场所,你会猛地感到呛鼻的强烈酸臭。但就在那样一种刺鼻气味下,在墨黑处处、光线昏暗、设备老旧的屋子里,制墨人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常年如一日专注安详地取料、称重、捶打……10月下旬,淅沥秋雨中,记者走进位于安徽歙县县城东路19号一处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运河沿岸:“非遗”风景只依稀可见1793年11月2日,一队清兵在大运河岸边等待着马戛尔尼的船队来临。(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画家 W 亚历山大画)    编者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话说得太绝对了,还是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跟着“BMW中国文化之旅”沿着大运河南下,考察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况,对一个久坐北京城的编辑来说,正是一个躬行的机会。  行罢回来,检视所获,难免有走马观花、雾里看花之感,但到底看到了真正的“花...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酒节”观察:酒“开酿节”后,我们还该“酿”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记忆”和挖掘    一场酒开酿节将一幅醉人的越地风情的优美画卷一下子展现到人们的面前。今年的立冬是11月7日,上午,古越龙山绍兴酒开酿仪式,用它那古朴风情醉倒了五湖四海的来宾。红红的木桶,古朴的酒坛,酿酒吆喝的声音伴随着蒸桶的热气腾腾以及那咚咚的大鼓、充满酒乡情韵的舞蹈……浓浓的酒俗风情,别具一格的酒文化展示,向人们展示了绍兴酒和越地风情的魅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白局唱进名城盛会 叫好声一片南京仅剩两人在唱    这几天机房不好做/我又被‘坐板疮"来磨/三万六千头的库缎/一天撂上它几十梭……”  一曲《机房苦》,已经被白局艺人传唱了600多年。昨天,作为第三届名城会系列活动之一,南京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在市民俗博物馆举行,而甘熙故居的梨园雅韵舞台上演了一场地地道道的南京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南京白局、南京白话、皮影戏、扇子舞、剪纸……  老艺人的精湛功底,博得了台下观众的如潮彩声。  而63岁的玲玲老师,则向记者透露...
查看更多
人物
蓝印花布心织成 推陈出新技艺精      小窗是木制的,窗帘用蓝印花布制成,古典的花卉图案。透过蓝白的花纹,炽热的阳光似乎变淡了,一种沉静的凉意氤氲在斗室里。  这是个蓝印花布的世界。墙上挂的是蓝印花的壁挂,桌上铺的是蓝印花的台布,瓶里插的是蓝印花的布花,书柜里、沙发边、案几旁,蓝印花的图书、画册、布料随处可见。虽是深秋,天气依然闷热,随手操起一把团扇,扇面还是蓝印花布……轻摇团扇,清风徐徐,心,随着漫天的蓝白,静下来……  这是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古老的...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失魂落魄”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举办的“徽州文化保护高峰论坛”,目前正在山市举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祁庆富在论坛上说,代代相传、世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活态传承”。当前,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丢魂”,因而遭到破坏,是个普遍现象。    祁庆富指出,当前我们必须警惕的一些普遍现象是:一些地方打着文化遗产“原生态”旗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老戏新创,吸引观众会否葬送传统?    第31届世界戏剧节26日在江苏南京落下帷幕。为期10天的戏剧节上,除了来自12个国外剧团的剧目演出之外,京剧、昆曲、越剧等中国传统戏曲集中参演,让爱看戏的人们享受了一场华丽的剧场饕餮。     然而,观众们也发现,越剧没了水袖,昆曲越来越华丽,老戏纷纷展露新颜。古老的戏曲舞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焕发新生还是为创新而创新?意在跟上时代潮流、吸引年轻观众的"创新"是否"创"对了地方?吸引外围观众又会否葬送艺术传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怀化感受巫傩文化 看傩师表演绝技傩技:八十多岁老傩师表演铁锥穿身 (摄影 王振辉) 怀化是巫傩文化的主体地带    巫傩文化是古黔中地区的炎人族、神农氏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文化。史料记载,炎人是我国南方的远古先民,是一个庞大的氏族、部落。这个氏族活动范围宽广,图腾崇拜太阳鸟。太阳图腾、鸾鸟图腾是沅湘(即沅水、湘江流域)先民长期从事稻作农耕活动的产物,是傩文化的核心观念和形成标志。我国著名巫傩文化专家林河先生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令人信...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