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20期:2023年6月5日—25日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再版发行 3.“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武汉举办 4.恭王府推出良辰美...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008年至2012年间,笔者录音、搜集昂仁艺人讲唱的12部《格萨尔》史诗,并进行文字记录、补充修订、整理和统稿。工作采取的方法和实施的原则,除了遵照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界提出的“忠实记录、科学整理”等基本原则外,还主要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大学、西藏社会科学院和青海《格萨尔》保护研究中心录音、记录、整理和出版当代著名《格萨尔》讲唱艺人扎巴、桑珠及才让旺堆等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汲取了国内外相关史诗理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还总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诞生了许多富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遗曲艺项目,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那些湖北省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湖北大鼓可以一人说唱、也可以二人对口唱或者多人群口唱等,并有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代表曲目有《花和尚》《罗成代嫁》《滴血成亲》《四下河南》《反唐》《征东...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6月24日晚,第十一届湖北省梅戏艺术节梅分会场活动在湖北省梅县梅戏剧院盛大开幕。尽管活动现场飘着淅沥小雨,依然抵挡不住来自全国17省6000余名梅戏迷们与梅戏故乡人民对梅戏深深的热爱,近万人冒雨共庆艺术盛会的召开,传递着梅戏乡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强决心和磅礴力量。 一去二三里,村村垸垸都有戏。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梅县最靓丽的一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梅人都把梅戏深深融入自己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实现对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10个国家级非遗子项目、360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76家非遗老字号非遗传播大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5个指标维度,综合计算出2023年5月非遗传播活力值共计34202,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各省级行政区非遗活力值为10716,国家级非遗各地级行政区非遗活力值为14165,国家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贵州施秉县举行的独木龙舟节上,独木龙舟进行水上巡游(新华社发) 在重庆永川区板桥镇板桥老街,村民和游客一起包粽子(新华社发) 在山东无棣县古城风景区,小朋友展示选购的香囊(新华社发) 在浙江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广场进行的舞龙表演(新华社发)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囊、插艾草……人们以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共度...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视频:非遗里的江南——《江南小村,龙行千年》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逐渐成为集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为主题的综合性节日,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佩香囊等诸多习俗。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当属龙舟竞渡习俗。 千年间,青浦赛龙舟点睛的古老仪式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个源自先秦夏至节辟邪祛毒的节令习俗,经不断流变演化,衍生出防疫、祭祀、游艺、保健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2006年5月20日,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及秭归申报的“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由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9月,湖北宜昌、石和湖南汨罗、江苏苏州三省四地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红色”主题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体,主要通过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红色资源立法等进行分散式、混合式的保护,尚未体现对其保护的特殊性,有待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中国需要继续完善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制度,确立认定的“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完善保护单位制度,合理建立旅游开发机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