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初五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256)
机构
(9)
政策
(360)
资讯
(7048)
清单
(2878)
资源
(1350)
学术
(1332)
百科
(0)
其他
(27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多
2015.03.18
论坛
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群体,通过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得以保存、传续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许多具有独特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非遗技艺,凝结着特定群体的智慧创造,具备知识产权的一些特征,然而,运用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体系,在确定非遗技艺的权利主体和独创性时又似乎无从下手。笔者试从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保护的视角,探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问题。 云南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查看更多
非遗:哪些可以“模仿”,哪些不能“山寨”?
2015.03.18
论坛
20世纪90年代末,雕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创作了一款直径30厘米的雕漆盘,很快就被两家工厂无偿拿去仿制。那款作品作为这两家工厂的畅销产品卖了20多年,收入估计有几千万元,但文乾刚始终没有收到过任何创作设计费用……目前,法律上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较多空白,非遗作品的创作者想要维权不太容易,非遗产品权利人的认定问题也很难明确,传统技艺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等许多问题也是学术界和司法界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 去年底,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知识产权法...
查看更多
春节礼俗之正月初五赶五穷
2015.03.17
专题报道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汉族民俗认为,过节以来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因此称为破五。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
查看更多
年文化的活化石——“年画” 正面临绝迹之危
2015.03.17
专题报道
张贴年画曾是春节到来前一项重要的应景活动,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年画日渐式微,许多地方已没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了。近年来,许多人以为年画已经被时代抛弃了、绝迹了,其实他们不知道,收藏市场上的年画生意格外红火。如今,年画已从民俗用品逐渐升级为收藏品,其工艺价值非但得到了国内外藏界的认可,而且高水准的年画还进军艺术品领域,其价格甚至能与书画作品一较高下。 年画属于张贴艺术品正面临绝迹...
查看更多
衡山影子戏:穿越数百年的声光影
2015.03.17
专题报道
三尺幕帐上,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瞬间化身为妩媚女子与猪八戒眉目传情,在发觉被愚弄后,猪八戒搭着耳朵羞愧难当……在欧阳新年的一抖一动间,纸制的影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已近古稀之年的欧阳新年是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衡山影子戏”第十七代传人。“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当地史料记载,衡山影子戏大约起源于清顺治初年,主要流行于湖南省衡山县及周边地区。在衡山方言里,皮影戏称为“影子戏...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护
2015.03.17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及其有关的物品和劳动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精神的精华性存...
查看更多
在刀刻中挥洒水墨情怀——访留青竹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秉方
2015.03.16
人物
徐秉方在雕刻 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秉方珍藏着一只量米用的小竹筒,筒上刻有“二两”字样。这是徐秉方的竹刻处女作,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熏染,如今这只竹筒通体呈绛色,它记录着徐秉方竹刻技艺的成长历程,承载着他儿时艰辛生活的点滴记忆。徐秉方时不时地会把这竹筒拿出来把玩一番,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选择竹刻技艺的初衷。 生活中的徐秉方外表瘦弱,谦逊少言,但一聊起留青竹刻以及过往的那些人和事,就会感觉到他的骨子里有一股倔犟执著的秉性,犹...
查看更多
纸香墨色里的“胡魁章”
2015.03.16
专题报道
李世美师傅在挑选制作好的笔毛 姜冰 摄 铺一尺雪白生宣,摆一方古朴石砚,临水照花,姿态端庄地临摹一帖隽永秀美的小楷;或逸兴横飞,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地挥就一幅狂草飞白。风花雪月的背后,可曾有人留意到,这桌前的一尺宣纸、一方砚台、一支毛笔,拥有着怎样的历史,凝结着怎样的故事? 北派狼毫的代表 1823年,浙江人胡魁章带着2000银元从家乡湖州来到当时的奉天(今辽宁沈阳),在四平街悦来客栈胡同开设了一家笔庄,取名“胡魁章笔庄”,从此...
查看更多
城镇化如何与非遗保护同行
2015.03.09
其他新闻
“非遗保护问题和雾霾问题一样,值得全社会关注。”今年两会上,当被问及非遗保护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如是说。 田青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保存的一段视频,视频是他今年春节期间前往陕北基层考察的见闻:一个村庄偌大的戏台上,演员卖力地表演当地传统戏曲,台下却空无一人。据他介绍,这个村庄正在空巢化,年轻人纷纷进入城市,留守的当地人更愿意待在电视和电脑前。“这让我感到很苍凉。”田青说。 田青的话道出了我国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中非遗...
查看更多
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
2015.03.06
论坛
李守白的海派剪纸作品 剪纸,作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曾给村舍中“剪花娘子”的心灵带来很大的慰藉。民国初期,伴随民俗学在中国的出现,剪纸艺术逐步得到美术界的重视。创刊于1934年5月的上海美术界刊物《万象》画报在第3期的封面上,编排了5幅民间窗花剪纸。这是中国美术有史以来美术家第一次采用民间剪纸作画报封面装帧。 上海的海派剪纸发展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之路,诞生了王子淦、林曦明两位剪纸代表性人物。曾师从这两位先...
查看更多
1
1174
1175
1176
1177
1178
132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