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初五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256)
机构
(9)
政策
(360)
资讯
(7048)
清单
(2878)
资源
(1350)
学术
(1332)
百科
(0)
其他
(27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每一个祭礼都配上乐章 庙堂正音在仪式中传承
2015.02.02
专题报道
浏阳文庙祭祀音乐原有两位传承人,一是邱少求,一是刘百祥,他们是民国期间文庙祭祀音乐最后的两位乐生。2009年,当湖湘地理记者寻访古乐时,曾听两位耄耋老人细细讲述半个多世纪前的见闻。 1月8日,我们重访文庙祭祀古乐,得知刘百祥老人已于去年仙逝,84岁的邱少求老人,成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最后一位老乐生。他很担心,哪天自己眼睛一闭,就再也看不到古乐的复活。 根据老人的讲述和《浏阳古乐》一书,我们试图整理还原文庙祭祀大典。或许今年清明期间,大家便能亲眼...
查看更多
即墨地儿,醉人乡音听柳腔
2015.02.02
专题报道
“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在旧时,听一曲醉人的柳腔是即墨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在新时期,凭借浓郁的乡情音韵、通俗的新老剧目,柳腔仍是活跃在即墨一带的文艺形式之一。柳腔一响,“针尖扎在指头上,枕头当成孩子抱”的现象今古皆然。 婉折声腔迷倒新老观众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即墨市柳腔艺术中心(即墨柳腔剧团)主任于正建介绍...
查看更多
青州花毽:多姿婀娜 魅力独特
2015.02.02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印刷术
2015.02.02
专题报道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开始,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来传到欧洲,对全世界的文明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你知道我国古代的书是怎样印成的吗?雕版印刷和活字版印刷有什么不同?一千多年前我国就有12星座图? “印”的本意表示向下按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印刷的“印”字。“印”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大手按压一个跪着的人,最初表示按压的意思,是“抑”的初文,两个字在古代通用。 在造纸术广泛应用之前的...
查看更多
千奇百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2.02
专题报道
近日,《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组世界上最奇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土耳其的“说书人”到阿卡俾格米人的和声歌曲,要评选“全世界最非比寻常的文化传统”,竞争者可不少。而其中一些文化传统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认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设立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这个名录中收录了281项文化遗产。 联合国每年都会允许各会员国政府提名一个新的文化项目供联合国审批。一批这方面的专家和一个叫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组织会对提...
查看更多
赫哲族伊玛堪“混搭”望奎皮影戏:两项世界“非遗”首次“珠联璧合”
2015.02.02
其他新闻
当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混搭”起望奎皮影戏,这两项世界“非遗”的首次结合试图让古老说唱艺术中的故事、人物“活过来”,这项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1月30日下午,原创赫哲族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在哈尔滨首演。莫日根,即赫哲语中的“英雄”,西温莫日根是一个个脱胎于赫哲文化中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他在历经苦难战胜敌人后重建家园。 在这部皮影戏中,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演绎着古老赫哲英雄的故事,跌宕的情结中还穿插传统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新颖的...
查看更多
赫哲族鱼皮画活了
2015.01.30
专题报道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
查看更多
古人怎么“坐” 才叫“坐有坐相”
2015.01.30
专题报道
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的唐太宗盘腿而坐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已出现两种不同坐姿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中的“连坐胡床”壁画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
查看更多
“大家乌丙安”与“大家的乌丙安”
2015.01.30
人物
乌丙安(1929— ),蒙古族。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著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 得识乌丙安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校内各种讲座中,屡被先生的渊博学识和幽默自如的表述所吸引。后考入先生门下,从习民俗学。硕士生三年的光阴...
查看更多
“新型城镇化”改造 应维护非遗承续的“文脉”不被切断
2015.01.28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非遗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
查看更多
1
1176
1177
1178
1179
1180
132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