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10 星期四 农历六月十六 小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1114)
机构
(24)
政策
(427)
资讯
(11533)
清单
(12139)
资源
(3158)
学术
(2368)
百科
(148)
其他
(129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徐州琴书
2018.12.14
徐州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琴书又名“苏北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它源于明代小曲,清代后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它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结构一般包括“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四板”、“过板”几个部分,入活儿时唱【凤阳歌】、【垛子板】或念说白,最后以...
查看更多
秦安小曲
2018.12.14
秦安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安县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秦安县及周边地区。据说这一西北民间曲艺样式形成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方言演唱,表演时或由一人自弹中三弦伴唱,或由两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由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乐器轮唱。其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有“大调”、“小调”之分,常用的曲牌包括【越调】、【越尾】、【穿字越调】、【四六越调】、【背宫...
查看更多
南曲
2018.12.14
南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南曲亦称“丝弦”,流行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带。它产生于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南曲不断吸收土家民歌小调和皮影戏中的音乐元素,将当地的地方语言与曲调风格统一起来,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曲坛誉为“郁香的山花”。 南曲表演主要采用坐唱形式,配以小三弦、二胡、四胡、扬琴、月琴(俗称“块子”)、云板(又称“简板”、“牙子”)等伴奏乐器...
查看更多
湖北小曲
2018.12.14
湖北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小曲原称“汉滩小曲”、“汉滩丝线”、“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的汉口、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地区。它源于明清俗曲,系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融合而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湖北小曲表演时说唱相间,形式自由灵活,可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两人以上坐唱、站唱、走唱,而以两人坐唱的形式最为常见,表演者分出生、旦行当,边唱边自行伴奏,生拉二胡,旦执檀板击节。其唱腔一般为多曲体,亦有单曲体的。唱词多为七字、四字...
查看更多
大调曲子
2018.12.14
大调曲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南阳市 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鼓子曲初见于开封,原分为周口、禹县、南阳三支,后禹县、南阳两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合流。传入南阳后,鼓子曲吸收了山、陕、川、鄂的一些小曲、戏曲声腔和民歌小调,内容、形式等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调曲子,20世纪30年代后在南阳一带异常盛行。 大调曲子演出时采用坐唱方式,有演唱者自弹自唱的情形,但一般状况下都是演唱者与伴奏者...
查看更多
独脚戏
2018.12.14
独脚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前者主要靠讲述滑稽故事和笑话来制造滑稽效果,亦可学讲各地方言;后者主要学唱各种地方...
查看更多
独脚戏
2018.12.14
独脚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独脚戏又称“滑稽”,始创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初年,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它发源于杭州,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仅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一带就集中了独脚戏的千万热心观众。 独脚戏以上海方言和杭州话表演,它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初时由一人单独演出,后逐渐发展为两人或多人同台表演。独脚戏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说为主,一种以唱为主。前者主要靠讲述滑稽故事和笑话来制造滑稽效果,亦可学讲各地方言;后者主要学唱各种地方...
查看更多
宁波走书
2018.12.14
宁波走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奉化市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行于浙江省宁波市及周边地区。它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经历代艺人的加工而逐步发展成形。 宁波走书的表演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一人演出的“坐唱”,由一位演员边唱边操乐器自行伴奏;其后演变为“里走书”,一人坐于桌后演唱,一人坐在桌子横旁伴奏;再后演唱者与伴奏者分坐桌子两旁,演唱者可在台上走动表演,称为“外走书”。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走书已从“坐唱”发展到...
查看更多
宁波走书
2018.12.14
宁波走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行于浙江省宁波市及周边地区。它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经历代艺人的加工而逐步发展成形。 宁波走书的表演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一人演出的“坐唱”,由一位演员边唱边操乐器自行伴奏;其后演变为“里走书”,一人坐于桌后演唱,一人坐在桌子横旁伴奏;再后演唱者与伴奏者分坐桌子两旁,演唱者可在台上走动表演,称为“外走书”。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走书已从“坐唱...
查看更多
平湖钹子书
2018.12.14
平湖钹子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平湖市 平湖钹子书旧称“说因果”,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度称为“农民书”,主要流布于浙江平湖及上海浦东的川沙、南汇和浦西的金山、松江、青浦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平湖钹子书起初的表演形式为“立白地”,后来经过发展,有了中长篇书目,才开始进入堂馆屋舍。新中国成立前后,它主要是在城乡茶室演出,观众以农民为主,故有“农民书”之称。 平湖钹子书以平湖方言演出,集说、唱...
查看更多
1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311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