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广东汉乐
2018.12.14
广东汉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大埔县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及不同用...
查看更多
潮州音乐
2018.12.14
潮州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除潮州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潮州音乐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前者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
查看更多
潮州音乐
2018.12.14
潮州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潮州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除潮州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粤东、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潮州音乐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前者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
查看更多
广东音乐
2018.12.14
广东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台山市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
查看更多
广东音乐
2018.12.14
广东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
查看更多
枝江民间吹打乐
2018.12.14
枝江民间吹打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枝江市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其中打击乐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等)、梆子(木鱼、木梆、竹梆等)、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等)、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包括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包括高音唢呐和中音唢呐,另有大号等乐器。常用曲目有《山歌调》、《六字流板》、《正宫流板》、《春来》、《万年欢》等。 枝江民间吹打乐...
查看更多
宜昌丝竹
2018.12.14
宜昌丝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
查看更多
板头曲
2018.12.14
板头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南阳市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板头曲分布较广,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皆可见其踪迹,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我国民...
查看更多
鲁西南鼓吹乐
2018.12.14
鲁西南鼓吹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巨野县 鲁西南鼓吹乐,当地又称“吹响器”、“吹呜哇”,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音乐形式。常用的伴奏乐器有笙、笛、梆子、鼓、镲等,乐队一般6—10人,吹奏的曲目除传统的唢呐曲牌和独奏曲以外,还可以用“咔戏”的形式演奏一些地方戏曲。因其高亢嘹亮,音色甜美,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深受群众的喜爱。 鲁西南鼓吹乐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现在以唢呐演奏为主,以笙、笛子、梆子等伴奏为辅。常用的演奏技法...
查看更多
鲁西南鼓吹乐
2018.12.14
鲁西南鼓吹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单县 鲁西南鼓吹乐,当地又称“吹响器”、“吹呜哇”,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音乐形式。常用的伴奏乐器有笙、笛、梆子、鼓、镲等,乐队一般6—10人,吹奏的曲目除传统的唢呐曲牌和独奏曲以外,还可以用“咔戏”的形式演奏一些地方戏曲。因其高亢嘹亮,音色甜美,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深受群众的喜爱。 鲁西南鼓吹乐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现在以唢呐演奏为主,以笙、笛子、梆子等伴奏为辅。常用的演奏技法有...
查看更多
1
1493
1494
1495
1496
1497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