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藏戏(德格格萨尔藏戏)
2018.12.14
藏戏(德格格萨尔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德格县 格萨尔藏戏发源于四川德格县竹庆寺(属藏传佛教宁玛教派),1870年开始编演,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格萨尔藏戏的创始人为竹庆寺第五世寺主土登·曲英多吉活佛,他主持了格萨尔藏戏的编演,从剧本到曲调、面具、服装、动作,皆亲自过问。编排出的藏戏在竹庆寺破九节上正式跳演,剧中角色包括格萨尔的30员大将、11名烈女和其他将士。平常演出时,需由数十名演员同跳,表演人数多时可达一百八十余人。 格萨尔藏戏最初在藏...
查看更多
藏戏(色达藏戏)
2018.12.14
藏戏(色达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色达县 色达格萨尔藏戏源于青海省智钦寺,早期是跳神的寺庙乐舞,又称“面具舞”。它以传统的八大藏戏为内容,在重大佛事活动中表演,演出时以唢呐、莽号、鼓、钹等乐器伴奏。 色达藏戏是北派藏戏的代表,历史悠久且富于创新性。四川省色达县丰厚的格萨尔文化底蕴与深厚的藏戏艺术传统为格萨尔藏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1948年,色达日洛活佛在安多藏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在藏戏中加入景片、道具和弦乐器,改编创作了《志美更登》、《卓...
查看更多
藏戏(巴塘藏戏)
2018.12.14
藏戏(巴塘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巴塘县 巴塘藏戏是康巴藏戏的一个流派,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康巴藏戏藏语称作“江嘎冉”,是藏戏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清代顺治十年(1653),其后又在巴塘不断发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藏戏演出样式。 巴塘藏戏的演出分为舞台演出和坝子演出两种,而以坝子演出为主。演出时有简单的化装,通常要戴面具,尤其注重勾画神话传说中邪恶形象的脸谱,观众通过不同色彩的化妆、不同形象的面具和表演动作来区别剧中人物的美丑善恶。表演时除前...
查看更多
藏戏(青海马背藏戏)
2018.12.14
藏戏(青海马背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马背藏戏创始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龙恩寺,主要在果洛州境内流传,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渐在甘南、甘孜、阿坝、玉树等周边藏族地区传播。 马背藏戏是在西藏藏戏基础上创立的独特剧种,它以草原为背景,以马背为舞台,始终在马背上再现英雄故事。这一戏剧形式起源于17世纪中叶果洛各部落的赛马会,当时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更完美地展现剧情,在表演中适当加入了马术,马背藏戏由此在果洛地区发...
查看更多
藏戏(尼木塔荣藏戏)
2018.12.14
藏戏(尼木塔荣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尼木县 尼木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结合部,是藏戏重要的流传地。尼木塔荣藏戏属藏戏中的白面具旧派,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剧种。尼木藏戏班,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等多种,但在雪顿节献演时仍演白面具戏,由此兼具了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 尼木塔荣藏戏是尼木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尼木群众的精神...
查看更多
藏戏(南木特藏戏)
2018.12.14
藏戏(南木特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特藏戏最早是在拉卜楞寺二世亲自授意倡导下,由贡塘·丹贝准美仿效西藏藏剧的表演形式,将藏族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道歌》中猎人受教化的一段故事改编成剧,这是甘南南木特藏戏的雏形。19世纪末,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琅仓活佛等以历史传记、佛教故事为题材,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编导演出了《松赞干布》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剧目,在安多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 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
查看更多
山南门巴戏
2018.12.14
山南门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门巴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因为它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王子》的藏文本剧本,由此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 门巴戏的表演按开场戏“顿羌”、正戏“雄”和结尾戏“扎西”依次进行,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参加,参演者皆为男性。“顿羌”也叫“琼根杂娃松”,意...
查看更多
壮剧
2018.12.14
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
查看更多
壮剧
2018.12.14
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云南壮剧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它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各分支起源不尽相同。其中富宁土戏形成最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云南壮剧最早的唱腔形式即源自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均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 云南壮剧在融汇壮族山歌、舞蹈、音乐、说唱、民间故事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戏剧的长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成为成熟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壮族最为隆重的...
查看更多
侗戏
2018.12.14
侗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侗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
查看更多
1
1165
1166
1167
1168
116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