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秦安小曲
2018.12.14
秦安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安县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秦安县及周边地区。据说这一西北民间曲艺样式形成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方言演唱,表演时或由一人自弹中三弦伴唱,或由两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由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乐器轮唱。其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有“大调”、“小调”之分,常用的曲牌包括【越调】、【越尾】、【穿字越调】、【四六越调】、【背宫...
查看更多
徐州琴书
2018.12.14
徐州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琴书又名“苏北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它源于明代小曲,清代后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它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结构一般包括“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四板”、“过板”几个部分,入活儿时唱【凤阳歌】、【垛子板】或念说白,最后以...
查看更多
恩施扬琴
2018.12.14
恩施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恩施市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广泛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市城乡和利川、咸丰、来凤、宣恩等周边县市。它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恩施扬琴演出时分生、旦、净、末、丑等脚色演唱,表演内容达到高潮或进入尾声时以众和彩腔相伴。整个演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碗琴为色彩乐器,与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乐器环围四周。乐器伴奏不必严格随腔,往往采取腔繁奏简、腔...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曲艺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不敷分...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演出时一般以坐唱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员在场上有说有唱,同时自操乐器伴奏。曲目中人物众多...
查看更多
四川扬琴
2018.12.14
四川扬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扬琴是重庆、四川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两地拥有共通的曲调音乐体系,但也具有各自的传承发展脉络和腔调特征。 清代以来,南方的弹词类曲艺说唱,与北方的大鼓或鼓书的鼓词形式,同宗分流,皆属于弹词曲艺类型的说唱形式,与重庆、成都本土戏曲民曲相结合而流变产生了四川的“洋琴”说唱音乐。清光绪年间,重庆(又称渝州)属“扬琴”的“州调”派系。重庆《巴县志》有“傅七扬琴”当为“州调”的载文。1937年,重庆为陪都期间...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四川竹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三峡曲艺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在...
查看更多
四川竹琴
2018.12.14
四川竹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
查看更多
四川清音
2018.12.14
四川清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四川清音曾有“唱小曲”的别称,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它形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一直在四川省汉族地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四川清音演出时由一位演员执檀板击节站唱,琴师或小乐队在旁伴奏,有时还兼作帮腔。除单曲体唱腔外,四川清音还有“月调”、“背工”、“马头调”等联曲体唱腔。形成板式变化体的“汉调”和“反西皮”,其中有许多省外的民歌小调,如“无锡景”、“麻城...
查看更多
1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