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雕版印刷技艺(杭州雕版印刷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元、明、清直至民国,杭州雕版印刷一直非常发达。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成立木刻水印工厂,杭州雕版印刷技术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当时全国四处木版水印基地之一。   杭州雕版印刷术,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
查看更多
雕版印刷技艺(同仁刻版印刷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同仁县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产生于元代,早在13世纪末期,名为三旦仁钦的喇嘛师研发了藏经文刻版印刷术。青海省东南部的同仁县还保存着传统的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以家庭传统作坊为形式在年都乎乡卓隆村和郭麻日村进行刻版印刷的手工技艺流传至今。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主要用于印刷经书、书籍、绘画图案(龙达、人兽和睦图、八卦图、各种佛像)等等,题材主要为祭祀山神、祭天、祭地、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吉...
查看更多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古称金陵,这里是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刻经事业源远流长。清同治五年(1866),我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的奠基人杨仁山等有识之士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传承我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百余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金陵刻经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总占地面积3923平方米,收藏佛经版125318块、大型佛像版18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
查看更多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德格县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左右。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   德格印经院建立于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资雕刻经板、印刷经书了。除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了20年外,印经历史...
查看更多
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江达县      藏族宗教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的出现与这种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起源于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的波罗乡。当时四川的德格、白玉县及西藏的江达都归德格土司管辖,由于佛教盛行,为印制佛教经文及图案服务的木版雕刻工艺得到空前发展,由此推动了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的繁荣。整个清代,藏族土司、宗本耗费大...
查看更多
制扇技艺
2018.12.14
制扇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扇是苏州特产,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明清以来,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南宋时苏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代宣德年间设作坊生产,并出现名牌产品,如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   苏州雅扇有不少名品,所谓“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
查看更多
制扇技艺(王星记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
查看更多
制扇技艺(荣昌折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荣昌县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
查看更多
制扇技艺(龚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自贡市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
查看更多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剧装戏具制作是苏州市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其起源可上溯至明代中叶,它是与当时南戏北调中最为典雅优美的昆曲相伴而生的。   明清以来,苏州一直是丝绸和棉布的主要产地,苏州的刺绣也因技艺精湛而名闻海内外。在此前提下,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具备了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9世纪30年代,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剧装均在苏州定制。   苏州剧装戏具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图案独特,色彩雅...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