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蒙古包营造技艺
2018.12.14
蒙古包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
查看更多
蒙古包营造技艺
2018.12.14
蒙古包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
查看更多
蒙古包营造技艺
2018.12.14
蒙古包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
查看更多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2018.12.14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东方市 黎族传统的住宅外形像篷船,内部像船舱,因而称为“船型屋”。据宋代典籍记载,黎族古老的民居采用的是干阑式建筑形式。黎族村落中普遍设有短脚式谷仓,状似船型屋,这是古代遗留的干阑房屋的演变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民居由干阑式逐步演变为船型屋和金字形茅草屋。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黎族船型屋即反映了这一演进过程,同时显示出黎族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黎族船型屋是海南黎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查看更多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2018.12.14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哈萨克族的毡房营造是一项古老的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哈萨克毡房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工具。它采用木结构框架式组合,在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哈萨克毡房主要由骨架和毡子两部分组成,整体架构精巧灵活,具有机动性,易搭、易卸、易携带,可防震,可随放牧生活不断迁徙移动。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包含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工艺,过程相当复杂。毡房营造者自制染料,并染出...
查看更多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2018.12.14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流传的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是在清代咸丰元年(1851)俄罗斯人迁居新疆塔城等地区时传入的。一百五十多年来,俄罗斯族人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吸收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文化,借鉴汉族的建筑技巧,发展出独具一格的俄罗斯民居营造技艺,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的俄罗斯民居营造技艺在房屋结构和装饰风格上的特点最为明显。以这种技艺建造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
查看更多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2018.12.14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青海省撒拉族古代民居篱笆楼营造技艺现仅存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的清水乡孟达村内。元代撒拉族先民定居孟达村,开始在居处营造平顶房院建筑。至明清时期,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白庄和甘肃省的大河家一带修建了众多的篱笆楼,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撒拉族风格建筑群。 篱笆楼整体建筑布局多样,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字式等形制,一般坐北朝南。楼院由大门、楼体、平房组成,门开东南,以楼座为房院的主体建筑。篱笆楼...
查看更多
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2018.12.14
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丹巴县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以嘉绒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丹巴县古碉堡楼群历史悠久,是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艺术杰作。丹巴县是中国乃至世界古碉堡楼数量最多、最集中、类型最全的地方,这里古碉堡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隋唐以后,古碉堡楼在丹巴西部和整个藏东地区大为盛行,并传沿不绝。据2004年统计,丹巴全县现存古碉堡楼562座。 丹巴古碉堡楼建筑形式多样,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等类型,而以四角楼最为常见...
查看更多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2018.12.14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羌族人民,在其历史背景下,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碉楼,因而这里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碉楼,羌语称“邛笼”,《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过去,羌族碉楼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瞭望、防御、传递信息之用,也有身份、地位的象征之意;现在主要用作居住和仓储。 羌族碉楼的外形有四角、六角、八角与多角。各碉底层全部封闭,而在二层开小门一道,自二层起四周开无...
查看更多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2018.12.14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茂县 茂县现存的羌族碉楼主要分布在沙坝、较场、凤仪、南新等地区。经碳14鉴定,多数建于明、清时期。茂县的羌碉建造技艺考究,施工时不制图、不吊线,外不搭脚手架,全凭砌匠的眼力和经验来工 作。 从建筑用材和营造技艺特点上看,羌碉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1.石砌羌碉:砌墙讲究用料,石块平整面朝上、朝外,左右石料相互楔合,缝隙间用小石块楔紧再用黏土粘合,找平后再开始放置第二块石料。棱角石选料考究,多采用石质上乘且呈规整几...
查看更多
1
1298
1299
1300
1301
1302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