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6   星期日   农历六月十二   
搜索
“老字号”现状堪忧 第二届中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将在京举行
其他新闻
“老字号”现状堪忧 第二届中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将在京举行  中国到底有多少“老字号”?现状如何?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主任安惠民10日透露,粗略估算中国老字号有上万家,其中大多数只能算是发展正常,若得到扶持或有更好的前景。  安惠民在10日举行的中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2011·北京)发布会上称,中国目前究竟有多少家老字号,尚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粗略估算有一万多家。其中,大多只能算发展正常,勉强维持现状,效益好的仅10%左右,其他则或是长期亏...
查看更多
文莱达鲁萨兰国
缔约国
查看更多
后申遗时代福建土楼现状调查(上)
专题报道
后申遗时代福建土楼现状调查(上)谁来保护非“世遗”土楼未被破坏前的诏安县秀篆镇大坪村半月楼。黄汉民 供图如今的半月楼,楼内空地上和楼墙外,已崛起了一座座红砖白瓷的新建筑,周围的不少树木也遭到砍伐。 黄汉民 摄漳州市华安县齐云楼是目前发现的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居民已经全部迁出,采取了“冻结式”保护方式。马子雷 摄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的景云楼,正门的土墙已经部分倒塌。马子雷 摄咏春楼门口搭起了猪圈,由于污水长期渗入地下,导致楼基下沉,墙体倾斜。马子雷 摄...
查看更多
要注意保护传承的多样性
论坛
要注意保护传承的多样性    来到阳光普照下的鄂尔多斯高原,吸引我们的除了那神圣的成陵文化外,还有古老苍凉的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你会被这些灿烂的遗产所震撼,震撼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遗产是对地域文化绝好的归集与总结。人类往往企图通过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一片土地的生存特征和精神信念进行概括,于是一个地区的非遗往往成为最能吸引人的精神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发掘、概括和分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乌审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怎样破解《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
论坛
怎样破解《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 降边嘉措     同其他民族史诗和民间文学作品一样,《格萨尔》基本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二是靠手抄本与本刻本保存和传播。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靠众多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因此,对说唱艺人的研究,应该是《格萨尔》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是最优秀、最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诗人...
查看更多
依法保护 重在传承――近距离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
论坛
 依法保护 重在传承——近距离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 杨春        依法保护 重在传承   文化部近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览馆举行“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的机会。  市场经济的大潮带动人口流动,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很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面临着传承危机:基本传播对象流失,传承人难以为继……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探传承之路
专题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探传承之路  何悦 常亦殊    今年八月,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上,中国“瓷都”景德镇市御封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和桓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不少民间艺术是在深山里的幽兰,虽然香但是无人欣赏。只有通过产业化运作,把它搬出来之后,才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它的魅力。  李和桓表示,与公司合作的技师根据技术水平每月领取保底工资几千到几万元人民币不等,这比以前小作坊式生产的工资要高出3倍多。公司在向海内外传承中华...
查看更多
“口头传统”不等于“口头文学”: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
论坛
 “口头传统”不等于“口头文学”: 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    全球化、现代化时刻威胁着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学术界也普遍感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口头传统和语言不同程度地处于濒危境地,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濒危语言和口头传统抢救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记者:提及“口头传统”,通常会将其与“民间文学”、“口头文学”联系起来。请问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和差异?  朝戈金:“口头传统”这个术语最初??译自英文,近年在中国学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英文or...
查看更多
华阴老腔:人影比皮影精彩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人影比皮影精彩 老腔乐器排练黄河壶口瀑布边上的老腔表演     “伙计们,都准备好了吗?”“好了。”“抄家伙,曳一板。”     沙哑的吼声还在回荡,台上的11个人就动了起来。一时间,锣鼓声、月琴声、二胡声、梆子声、喇叭声、铃铛声、木头敲击板凳的声音,声声入耳。    63岁的张喜民手执月琴,引吭高歌。唱到高潮,其余10人齐声附和。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连绵不绝。    比张喜民小两岁的张四季,把手中的烟袋锅子插在后脖子,抡起一条长凳,窜到台前,将...
查看更多
转刀雕技创新奇 ――记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
人物
 转刀雕技创新奇——记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 汪天稳的皮影作品汪天稳     汪天稳,魁梧敦实且腼腆少语,是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却有一双能与巧媳妇相媲美的手。只见他伏于桌案,左手转动牛皮,右手执刀雕刻,一件皮影精品便脱影而出。汪天稳是陕西皮影协会主席,也是著名的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陕西省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投师必受苦中苦, 入门要练三年功     汪天稳,1949年生于陕西华县,由于幼时极喜牛皮影子,12岁时被著名皮影雕刻大师...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