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阳光普照下的鄂尔多斯高原,吸引我们的除了那神圣的成陵文化外,还有古老苍凉的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你会被这些灿烂的遗产所震撼,震撼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遗产是对地域文化绝好的归集与总结。人类往往企图通过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一片土地的生存特征和精神信念进行概括,于是一个地区的非遗往往成为最能吸引人的精神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发掘、概括和分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乌审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多年的抢救、挖掘、整理和研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其内容全面、分类清晰,主要项目的特色极其鲜明生动。如作为马头琴文化之乡,他们特别注意“马文化”遗产的延伸挖掘,在这里集中了一批极具特色的马鞍子,以此展示乌审地区“马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历史上,乌审马同顿河马、新疆的伊犁马一同构成世界马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地区没有一处马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乌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自己独到的视角,用诸多极具特色的马鞍、马鞭、马绳等马文化来集中展示自己的地域特色就很有感染力。同时又以马骨雕刻的民间工艺品和马的故事及传说来丰富这项遗产,使这项遗产具有了丰厚的基础和多样的内涵。元代以来,乌审马大量在这片草地养成并定期充实军需和各地驿站,使乌审成为中华民族马文化的发生地之一。据历史学家、地域文化学家那顺先生发现,在中国革命时期,乌审人民曾经把一批标有乌审“苏力德”标记的马送往革命圣地延安,当时革命领袖毛泽东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都对乌审马情有独钟,以至于194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阅兵式上,科尔沁骑兵队就是骑着乌审马经过天安门广场的。乌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保持了遗产的深度和广度,使自己的遗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放射出文化遗产的独特光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承着的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承者,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使得传承人也具有自己的多样性。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多样性上,乌审文化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从生活的实际去选取传承人,如苏力德文化和苏力德文化传承人的不同类型的选择,使得乌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选择传承人的标准上具有自己的典型性。仅就查干苏力德的传承人额尔克斯钦和嘎尔迪·淖尔布来说,对于共同的遗产事项却具有各自的传承历程。一个是以族人的历程和信念为传承走向,一个却是把200多个传承人的传承情感和理念保护下来,形成非遗传承人的独特类型。这充分表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问题的存在。
目前,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定虽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在生活实际中却远远不止一个标准,不能因为一个固定的标准,就否定了一些活态生活中本身已存在的标准,如额尔克斯钦老人,其家族察哈尔部是林丹罕的后人,于1206年就开始了查干苏力德祭祀,1634年,林丹罕去了青海,死于那里,他的儿子接了可汗位,第二年,他的一双年幼的遗孀支撑不了往回走,到了陶利(今乌审)的地方住了下来,并把查干苏力德祭祀以家族和部落的祭祀方式保持和传承下来。这是一种家庭和族人、部族的民族文化传承。同样在这个地区,嘎尔迪·淖尔布又是一种传承类型。他从小就喜欢去观看族人的苏力德祭祀,并跟随诸多祭师四方奔走,访问和记录了200多位苏力德祭祀人的口述史,直接传承了这些珍贵的文化,成为草原上著名的苏力德文化传承人。这也应该是一部活态的苏力德文化保护者,许多重要的传承人在临终前把自己心底保存了一辈子的真实感受传给了他,还包括大量的手抄文本和原始记录手稿。而且,那些传承人的后代和传承人本人也都同意让嘎尔迪·淖尔布去传承这种文化。这些都使嘎尔迪·淖尔布实际上也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传承人,而且如今他依然熟练地执掌着草原上查干苏力德的祭祀礼仪。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同时认定两个传承人去传承一种文化也不是没有先例,但如这样不同传承历程的情况却不多。显然,第一位额尔克斯钦老人是地地道道的传承人,是一个有明晰传承路线和过程的传承人;而嘎尔迪·淖尔布却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者、搜集者,但长年的文化追求,特别是一生的文化努力,已使他成为这种文化实实在在的持有者和传承者,他接受了众多传承人对同一文化遗产的传承承诺,并拜其为师,以自身的能力接受和实际完成了这种传承,他的存在已实际突破了我们单一条例规范的认定传承人的标准,使其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传承人在生活和现实中存在着。
其实在几年前,我们在认定一个传承人的条件和标准时也出现过同样的争议,如一个学者,同时又兼一个家族一种文化的传承者,他究竟算不算传承人?答案是不算。他只算学者。事实上只要他在生活中传承了其家族和祖上的文化,他就应该成为传承人,不能以其学者的身份就否定了他作为传承人的资格。生活中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传承情况。
多种文化遗产传承情况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有多种文化传承的类型,传承人传承文化往往依据其历史、民族、地域情况形成自身的特点,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在保持同一选取标准的同时,也不要轻易否定一种文化传承的存在。我们要使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保留下来。(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曹保明,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