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30   星期二   农历八月初九   秋分 秋分
搜索
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著名的南卓尔叩灵(Namdroel Choeling)寺院所在的德拉迈茨村,位于东不丹的蒙戈尔区。每年不丹历的五月和十月,德拉迈茨有两次大的节庆活动,纪念佛教领袖帕马萨哈瓦(Padmasambhava)。其时,德拉迈茨村的村民,以及附近村庄和地区的人都聚集于此,从德拉迈茨舞者那里获得祝福。  节日中最重要的舞蹈Drametse gacham,一种宗教面具舞,出现于16世纪,至今仍然表演。持续三天的节日何时开始依宗教历法而定。分发彩线标志着节庆的开始,彩...
查看更多
美达说书艺术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美达是一种土耳其传统史诗的演唱形式,由一位演员独自表演。说书人被称为美达。这一说唱形式是居住在中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于六世纪前后,西迁之前创立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又由于亚洲、高加索和中东各族人民之间在这块广大地域里的互相影响,产生了多种类似的形式。美达这种十分珍贵的口传文学不仅在奥托曼王朝统治下的土耳其语地区幸存下来,而且仍在土耳其以及上述地区流行。  美达的作用不仅是娱乐,而且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在商队驿站、集市、酒馆、清真寺和教堂里,都能听到这...
查看更多
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圆圈桑巴舞,是巴西诸多桑巴舞中的一种,意为将音乐、舞蹈、编舞、诗歌和节日活动融为一体的桑巴舞。它最早出现在巴亥州的瑞康卡乌地区,起源于当地非洲奴隶的舞蹈和文化习俗。而后,葡萄牙文化的因素,如语言、诗歌的特殊形式、乐器等,融入进来并改变了节奏和编舞。圆圈桑巴舞被认为是弱势族群身份与自由的象征。虽然外来影响不少,圆圈桑巴舞基本保持了非裔巴西人的音乐形态,并成为这一地区流行文化的见证。  所有参与者围成圆圈,是圆圈桑巴的主要特点之一。很多场合都有这种桑巴表演...
查看更多
瓦努阿图沙画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瓦努阿图群岛地处太平洋南端,位于悉尼东北2000公里处。这里还成功地保存着一种复杂而独特的传统:在沙子上作画。这种“书写”不仅是当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具备多种功能:仪式、冥想和交流。沙画由训练有素的专家直接在地面、沙土、火山灰或是粘土上作画。画家用一根手指画出一条线,不断延展,形成各种优美的、经常是对称的几何图形。以这种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图像来表意,已成为一种传统交流方式,使居住在瓦努阿图中部和北部岛屿的约80个语言群体之间可以沟通。它又是用来记录和...
查看更多
雅乐——越南宫廷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宫廷雅乐,直译为“优雅的音乐”,指的是15—20世纪中在越南王宫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和舞蹈。它在各种庆典仪式的开始和结束时演出,如周年庆典、宗教节日、加冕、丧葬或接见仪式等。越南众多的本土音乐种类中,只有宫廷雅乐堪称是具有全国影响、与东亚各国传统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宫廷雅乐的演奏需要人数众多的乐师,有时需要伴舞和伴唱,歌舞演员服饰雍容华贵,衣料质地精良。大型乐队由乐鼓领头指挥,占据中心位置,其他包括多种打击乐器(排钟、锣、铃铛和木铃)和管弦乐器(笛子、芦笛...
查看更多
萨那歌曲
2013.12.10
萨那歌曲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萨那歌曲,指的是一种盛行于也门全国的传统音乐形式,内容包括整套歌曲系列。这种歌曲根植于14世纪以来的各种诗歌,通常是在庆典、重要的社会活动、婚礼守夜和每天下午的朋友、同事的聚会上表演。  萨那歌曲由一位独唱歌手演唱,两种古乐器伴奏:一种是也门琵琶,另外还有一种铜盘。乐手用两只大拇指顶着铜盘,用其他8个手指轻轻敲击。音乐旋律丰富,各具特色,但变调却极为稀少。演唱者的才华在于加强唱词的表意,修饰旋律,打动听众。这种音乐也可以为当地传统的民族舞蹈伴奏。唱词用...
查看更多
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报书内容是保加利亚肖普鲁克地区由一组比斯萃萨的巴比——老年妇女表演的古老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活动。它包括不协和复调(diaphony),或称作shoppe复调和古老圈舞,以及为年轻女子举行成年礼的仪式活动(lazarovan)。  不协和复调属于歌唱复调类型,旋律由两声部构成,一个声部称为izvikva,意为大声叫喊,另一声部称为buchi krivo,意为起伏的低吼。其它歌手保持单一的持续低声,他们与领唱歌手的旋律音,形成一对二或一对三的对位。身着...
查看更多
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扎巴拉人居住在横跨厄瓜多尔和秘鲁两国的亚马逊丛林里。亚马逊丛林是世界上极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扎巴拉人或许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族群之一。在西班牙占领之前,这里曾有过包括另外39个群体的族群,而现在扎巴拉人是这一族群仅存的最后代表。他们在亚马逊河流域的中心发展了一种异常丰富的口头文化,以记载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了解。这可以从他们拥有大量的动植物词汇以及他们对森林中的药用植物的医学实践和知识得到证明。这种文化遗产通过他们的宇宙论、神话、仪式、艺术实践和语言得以表现...
查看更多
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活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活动,是当地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的宝库。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每隔五年隆重举行一次歌舞节,立陶宛每隔四年一次,是这一传统表演艺术的高峰。整个活动要持续数天,参与的歌舞演员多达四万人,大多是业余合唱团和舞蹈团体。节目丰富多样,从最为古老的民歌到当代的创作应有尽有,反映了这三个国家引人注目的音乐传统。在合唱团团长、乐队指挥和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下,许多歌手和舞蹈演员常年在当地的娱乐中心或文化协会练习。这些大型活动也提供了欣赏波罗的海沿岸民间艺术财富...
查看更多
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台上的傀儡约两米高,由透孔皮革制成。远在吴哥时期之前,“斯贝克—托姆”皮影戏与皇家舞剧、化装舞剧都被认为是神圣的。祭神的表演只在一些特殊时刻举行,一年表演三到四次,例如:高棉新年、国王生日或敬奉名人。在上个世纪吴哥王朝衰败后,皮影戏也随之被削弱,但它已经演化为一种保留着仪式规范的典礼性艺术形式。  特殊仪式中每个角色的傀儡都由整片皮革制作。例如湿婆与毗湿奴,采用意外或自然死亡的母牛皮,履行一个特殊仪式后在一天内制成。牛皮以Ka...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